close
【重點摘錄】妙法蓮華經講記(一)
修學宗旨P.145-P.168
🌿《法華經》#一心三觀 ---修學重點:內心的安住、調伏、引導
🌿修學理觀的中道實相,論心不論境。
先強調內心相應,再求外境隨順。
🌿慧思禪師:「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
內觀真如的智慧重點:安住清淨心、觀照十如是、發起菩提願。
🌿因果的修學法則,要先拉到一念心性來觀照,再啟動修學法門(內觀引導外修)。
🌿心性有本體&作用
本體(當體即空)=自性清淨心
起作用時,就落入十法界十如是,就有很多理具事造的差別相用。
違背我們的清淨本性=背覺合塵
🌿一念心性,因迷悟的差別,而顯現染淨因果。
觀心是成敗的關鍵,用得好,就是借假修真。
當它回歸到心性本體時,還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本自具足。
🌿福報只會增長放逸。
(在某種因緣得到自在力->錯覺,謙卑消失,想主宰)
外來的東西都不圓滿,只能當一種「過渡」。
快樂都是可破壞的(無常),心態沒有準備好,會造成得失衝擊。
🌿智者大師把修行分成兩塊:
一、緣修:在生滅因緣中對治根塵識,生滅對治法則
不走心性這條路改變自己,要嘛偏空,要嘛偏有。從外在的因緣所生法(根塵識)修,易「隔真妄」,產生對立。但可時時勤拂拭,用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破九界,開顯佛界。
二、真修:養成內觀真如的習慣,離相清淨,借相修心
清淨的關鍵在於「本然」,有智慧的人的成佛捷徑---#把所有修行拉到一念心性,把心識轉成心性,再起觀,就不會被煩惱業力破壞。
越修煩惱越重,是因為用強壓在壓抑、對治煩惱,反彈時勢力越大。向外攀緣人事因緣,只會觸動更多煩惱與業力。
一念心性的修學,站在「本來就沒有」的角度來調伏真修。
不管別人是對是錯、合不合理,就只是觀照自己的內心,當下即空、即假、即中,一切皆是清淨本然,唯心所現。
(觀照思考,人生反轉的開關---#這件事對我有什麼意義?)
🌿一旦真如內觀以後,不管外境、對錯,只要相信人生很公平就好,讓它過去。人生沒有理由,就是一個歷練,借假修真。
🌿處理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處理,讓它沉澱,不再相續。
諸法因緣生,沒有業緣,就不會有痛苦或快樂的感受。
(情緒=暫時生滅的假相,互動-->牽動很多過往業緣)
🌿帶回生命原始點安住=歸零,結果不重要,重點在於自己內心的活動過程,用什麼心態來面對---把正負能量轉成內心的菩提種子->意義。
🌿清淨是每一個眾生都具足的,只是我們忘失了。
一個不靜坐觀照內心的人,就會老是向外攀緣,不知道自己心中有多少執著。
🌿假借內心種種相狀,透過訶責VS.讚歎兩種法門的適時轉換操作(NOT一昧),改造自己未來的生命。
🌿訶責四法門:不淨、苦、無常、無我。
偏向亞洲人教育->較謙卑、內心保守,但缺乏自信與開創性。
🌿讚美是一種暫時的小小方便善巧,一個成就佛道的臺階過渡。
偏向美式教育->不一定有本事,但有自信、開創性,長期下來會有自己主見,要改變思想很難,他尊重你有說話的權利,但不見得會接受。
刀從一千張紙上切下去,很快完成,但在斷的時候也是歷歷分明。
就算在內心中迴光返照,修學過程也是要經過安樂道、解脫道。
🌿人生只是一念清淨心所變現,如夢如幻(主動式人生)。
NOT萬般皆是業 ,半點不由人。(被動)
🌿每個人都要先離相,才有辦法在心性中即一切法。用內在的功德去帶動外在的因緣,歷事鍊心,順逆皆方便---快樂痛苦都在幫助我們成長。(假借人生順逆境來啟發自己趨向目標)
💖💖💖
每個人都在生活境中修行,而流傳許久的佛法(佛陀的諸多智慧法門),即使每次觀看的時間&篇幅不多,但越是深入研究、認真感受,每次都感覺自己更提升了一點智慧與修正調整思考角度,真的讓人收獲滿滿,隨喜讚歎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玉-Fanny 的頭像
    小玉-Fanny

    涅槃之愛~Nirvana

    小玉-F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