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重點摘錄】妙法蓮華經講記(一)
修學宗旨P.145-P.168


先強調內心相應,再求外境隨順。

內觀真如的智慧重點:安住清淨心、觀照十如是、發起菩提願。


本體(當體即空)=自性清淨心
起作用時,就落入十法界十如是,就有很多理具事造的差別相用。
違背我們的清淨本性=背覺合塵

觀心是成敗的關鍵,用得好,就是借假修真。
當它回歸到心性本體時,還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本自具足。

(在某種因緣得到自在力->錯覺,謙卑消失,想主宰)
外來的東西都不圓滿,只能當一種「過渡」。
快樂都是可破壞的(無常),心態沒有準備好,會造成得失衝擊。

一、緣修:在生滅因緣中對治根塵識,生滅對治法則
不走心性這條路改變自己,要嘛偏空,要嘛偏有。從外在的因緣所生法(根塵識)修,易「隔真妄」,產生對立。但可時時勤拂拭,用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破九界,開顯佛界。
二、真修:養成內觀真如的習慣,離相清淨,借相修心
清淨的關鍵在於「本然」,有智慧的人的成佛捷徑---#把所有修行拉到一念心性,把心識轉成心性,再起觀,就不會被煩惱業力破壞。
越修煩惱越重,是因為用強壓在壓抑、對治煩惱,反彈時勢力越大。向外攀緣人事因緣,只會觸動更多煩惱與業力。
(觀照思考,人生反轉的開關---#這件事對我有什麼意義?)


諸法因緣生,沒有業緣,就不會有痛苦或快樂的感受。
(情緒=暫時生滅的假相,互動-->牽動很多過往業緣)


一個不靜坐觀照內心的人,就會老是向外攀緣,不知道自己心中有多少執著。


偏向亞洲人教育->較謙卑、內心保守,但缺乏自信與開創性。

偏向美式教育->不一定有本事,但有自信、開創性,長期下來會有自己主見,要改變思想很難,他尊重你有說話的權利,但不見得會接受。

NOT萬般皆是業 ,半點不由人。(被動)




每個人都在生活境中修行,而流傳許久的佛法(佛陀的諸多智慧法門),即使每次觀看的時間&篇幅不多,但越是深入研究、認真感受,每次都感覺自己更提升了一點智慧與修正調整思考角度,真的讓人收獲滿滿,隨喜讚歎呀~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