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的能量波實在很強大
從太陽磁暴來到超級藍月
#超級藍月
滿月,會放大此刻的能量狀態

#多事之秋

-----

轉貼好文:【#霜降】 「#接受與面對
深秋最後一個節氣-霜降
若說「逃避」是人生的暫停鍵
那麼「面對」就是人生的加速器
外在人事物的變化展現在收斂養氣的提醒
任何投射出去的批判
在心境沉澱的過程中
逐步轉向內在的反思
若說氣魄用在對待事情決斷力的表態上
也可以展現大勇面對自己的錯誤
大破大立、置之死地而後生
也是魄力的能量
氣魄較不足者
容易人云亦云
沒有自主思想受人左右
也容易因氣候陰雨或陰冷而影響心情
在煩悶與煩躁間交替表現
卻又感到無能為力
霜降帶來的課題是「接受與面對」
愈能看得通透就愈接近內外一致的狀態
在最後進入冬天的準備期間
也是去蕪存菁的最後階段
我們有機會在終點線之前做最後衝刺
將所有舊有的羈絆與習氣甩開
重整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迎接曙光來臨

今天晚上,剛好帶孩子們出門吃晚餐
看見掛在天邊的那顆晧月

想起了今天的對話,也忍不住發了個大弘世願

#發願
我今發願 誓願渡化三界及世界一切有緣眾生
我願意服務這個世界,喚醒他們 讓他們都有機會更快醒過來

-----
今天跟JK還有喬聊到 #內在小孩 這個區塊
確實,我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說教」~
就有衝動要那些想對我說教的人,都滾旁邊去吧~~~

所以造成不斷想提離婚,想結束關係
其實只是因為我們的內在小孩作崇,沒有長大/沒有被滿足
只想好好做自己,人生不想被他人掌控/管控

確實~這是從小到大的問題點 一點就爆的那種地雷
叛逆者原型,總會跑出來生氣/憤怒的對抗

不過…父母親人的血緣關係斷不了,所以念過就算了

但…相對之下,
老公確實就是一個可以隨時選擇割捨的弱勢對象~

我們內心真正想要的,其實只是一份支持與肯定~~~
我們想要的只是一份彼此尊重的平等關係 ~~~
-----
【共時回顧分享】
#內在小孩 整合之七種神奇的療癒能量

受傷的內在小孩
會持續的影響我們的生活、
工作、關係的各個層面,
只有我們真正的開始去看見內在小孩 療癒內在小孩
這些創傷和限制才會被療癒與解除

內在小孩整合
孩子需要知道有人在傾聽,道歉的能量會將孩子敞開而能夠被接納。你知道當一個孩子真的受傷時,他所想做的就是把你推開,他不希望被碰觸,只想把你推開。
道歉的能量流進孩子裡,會將推開的需要驅散。這個層面的孩子把你推開,其實就是把神推開,不讓神聖之愛流動並進到裡面。
內在小孩是你的另一個自己,是一直被你忽略的那個自己。
當與你的內在小孩相遇,邀請他和你一起,啟動以下的7種療癒能量,讓所有大腦內重播的記憶慢慢安靜下來,以幫助你更加深入的走向內在整合。

1、第一種能量是「責任」的能量,這也是應變的能力。
孩子就是隨性而為,因為不曉得如何應對,所以感謝神的奇蹟和禮物,宇宙責任的能量將會為你帶來資訊、知識、智慧,讓你要能夠處理好這個孩子。
責任與頂輪有關。

2、第二種能量是「道歉」的能量
孩子需要知道有人在傾聽,道歉的能量會將孩子敞開而能夠被接納。你知道當一個孩子真的受傷時,他所想做的就是把你推開,他不希望被碰觸,只想把你推開。道歉的能量流進孩子裡,會將推開的需要驅散。這個層面的孩子把你推開,其實就是把神推開,不讓神聖之愛流動並進到裡面。
道歉與眉心輪有關聯。

3、第三種能量是「寬恕」的能量
因為有了道歉,孩子就會敞開去寬恕並接受寬恕。
寬恕與中心溝通有關(喉輪)。

4、第四個能量是「愛」的能量
我們一向以感謝神的奇蹟和禮物來喚起這些能量,且認定這就是“愛”。
愛與心輪有關。

5、第五種能量是「臣服」的能量
交出一切不再適用的行為,臣服的意思是去贏得。交出那些行不通的東西,臣服來自於太陽神經叢中心–你的力量中心。你越臣服你就會越強大。

6、第六種是「感恩「的能量
而這能量是絕不能被低估的。感恩是恩典,它的一切與創造有關。你越是在神聖意志中創造,你就會越能在生活中喜樂、幸福和狂喜。
當然,它是在創造的脈輪裡─臍輪。

7、第七種能量是「放下」
就像樹到了秋天就要讓葉子落下一樣。如果樹不讓葉子掉落,就會阻礙它的生長。最終樹就會死亡。因此放下的能量是生命靈藥,放下並不是把東西推走,它只是將不再需要的東西放下,放下是美麗的,就是讓它走。我們需要敞開的心,這樣我們得以自由。
放下與海底輪有關。

這些小孩都已是長大的成人!在做孩子的時候他們噤聲,長大後終於得到自己的空間時才放聲大哭;或是突然的暴怒傷人。他們噤聲,因為那個場景是不被允許的。他們噤聲,是以為這樣才能安然渡過。他們噤聲,是想做個討好的小孩。

這些孩子帶著他們所見、所聽、所感而成長所有的畫面都扭曲變形,但是卻執著的相信這些聽聞都是真的。然而,這些扭曲變形的畫面像幢幢魅影,自夢裡,自真實生活中不斷翻湧而來,最終成了真實生活中的實相。

當追溯這些真相時,過去的驚嚇、過去的恐懼、過去被拋棄、受暴力對待的記憶不斷的重播著…。
這是第一扇門,第一道痛苦之身的門,很多人不願走進去,很多人走進去了卻不願出來——不是出不來;是不想出來!

因為彷彿與痛苦的記憶同頻才是對自己忠誠,彷彿與自己的記憶重播具有同時性才是與自己同在。

孩子們,別忘了走進第一道門的勇氣––那不是終點;更多的勇氣是要通過它,走到第二道門。

這第二道門叫做“當下”。 當下才是活生生的實相,當下才是我們品嚐生活滋味的情境。進到這個叫做“當下”的空間,定定神,張開眼睛看看你的真實生活,你或許是個主管、是個老師、是個專業人士;也或許什麼也不是,但都離那個記憶中的情境很遠了,也許你有了新的家人關係,友群團體,現在重新審視他們…。

這個當下不是要你與過去做個切斷,
而是看到那些經歷如何滋養現在的你,
而你,是真實的。

是的,你的存在是得自己看到的,
你需要的愛也是得先從看到真實的“你”來給出的,
當你願意無條件的愛自己時,你的愛才能感到滿足。

現在,你看到那個在暗夜中的自己嗎?
迎向他,緊緊的抱住他,真誠的對他說:“我愛你。”

 

文章出處:生命大數據

-----

內在小孩(小我)永遠是匱乏的 不滿意 不滿足
好還要更好
就像擠奶是因為漲奶,多到爆炸 所以給出

-----

【共時轉貼分享回顧】

每一個讓你痛苦到快要死掉的經驗,都會迎來一次靈魂的重生
每一個讓你痛苦到快要死掉的經驗,都是你的一個部分即將誕生前的前奏,都是鳳凰涅磐—新的自己重生。
 
01
加拿大導師韋恩Wayne曾講過一個著名的「黑洞理論」。生命幸福美滿、順利是每個人的內心渴望,而無常總伴隨每個生命,恐懼、焦慮不時光臨,許多人奮力逃避這些。而真正的成長是帶著勇氣和覺知挺身向前,甚至掉進黑洞,迎接生命中的未知。
待在未知的黑暗是非常難過的,有時候會令人無法忍受。每一片刻的未知,反射我們內在想要重獲平衡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學習跟未知的難過在一起,一直到一個自然的答案、平衡出現。
未知含有巨大自我發現的機會,在西藏,人們認為未知是一個神聖的空間,藏語叫做“Bardo”,是一個自我修鍊的地方,“Bar”在藏文中意指“之間”,“do”意指“懸在半空”,合在一起的意思是轉換的階段;
一個更廣為接受的解釋是死亡與重生之間的階段(中陰身),每個Bardo的共同特徵是不確定性、未知,而這一定會帶著困惑與混亂。
所以進入到憂慮、黑暗裡也能被視為是進入到Bardo,只是一般人會想要逃避這個難熬的階段,而有修行的人認為這是一個栽培新智慧的肥沃土地。每一個未知都蘊含著覺醒的機會。
所以不要逃避未知的難過,也不急著想要從黑暗進入到光,好好的把握這個蛻變的機會,不管你多麼不舒服,多麼的焦慮。
 
02
下一次當你進入到未知,你可以帶著你的意識進去。
你可以去感覺身體裡的感受,陪伴你身體內任何的心情、情緒,觀照任何出現的念頭,運用單純的正見及陪伴的力量,對待所有從你裡面冒出來的負面感覺,不抗拒也不逃避,全然的接受。
當你能夠擁抱未知帶來的焦慮與恐懼,擁抱感恩並接受陪伴過往的自己,你的內在小孩的生命力變得更有勇氣,你會變成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
一直處在焦慮、恐懼之中的人,其實是沒有真正進入黑暗,他們沒有讓自己真正的崩潰,記得經驗崩潰才能夠突破,也才能夠體驗到比你進入黑暗之前還要和諧而喜悅的生活。
真正的崩潰會使你無法抑制的淚流滿面、氣到冒煙的憤怒、抓狂、仇恨、悲哀、害怕到全身發抖。你會感覺整顆心都碎了,身體要裂掉了。一點偽裝,一點保護,一點盔甲都沒有,只有感覺到脆弱、委屈、無助、疲憊、極端的痛苦。
通常憂鬱症的人都是卡在難過情緒裡面,而沒有真正進入痛苦,他們一感覺到不舒服的情緒就會抗拒、麻木自己,而不敢真正面對內在最深的痛。
後果是,他們好像卡在一個黑洞中間,沒有降落到黑洞底端,沒有崩潰,這個現象其實更痛苦,因為長久地埋在憂鬱裡,會消耗很多精神與能量。
 
03
面對內心真實的感受雖然更疼痛,就像跌到萬丈深淵,但你已到了谷底,只能反彈,很快就會見到光,而不像卡在黑洞中的憂鬱症,長久困在逃不開的痛苦裡。
允許自己進入到崩潰的狀態裡,你才能夠使你的小我死去,她才會臣服。然後,一個更有智慧的你,才會出現來引導你,在那個片刻之後出現,你的內在會誕生出智慧和力量的另一個新的你。
那個你才是真正的“本我”,否則你終其一生都會被你的“人格”控制你的喜怒哀樂,受控於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一堆金錢、甚至天氣,真正的仁慈就是接納那個黑暗、脆弱和無助,改變在那裡產生。
修行,是教導人們認識本我,去瞭解你是誰, 並去除人格帶來的障礙。
當你知道你的本質,即使掉進一個個黑洞裡,然後又被接著,你就洞悉了人生真相,不再恐懼。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玉-Fanny 的頭像
    小玉-Fanny

    涅槃之愛~Nirvana

    小玉-F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