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領域里程 新探索…
慢慢心理諮商所~
以前住高雄這麼久
今天卻是第一次認真拜會三多商圈區域
今天上課大部份的同學都是心理師&諮商師
好多的專業術語
老師一開始用牌卡引導我們彼此分組 進行共通點的情感連結
也幫助我們彼此在短時間裡熟識
活動進行 陌生中又有股似曾相識的熟悉感…
還驚喜的見到了若辛心理師本人🥰
在這之前
心跳就不斷維持快板的加速
(早上一起床 喉嚨超痛)
順從心裡的感覺 把自己往前推
結果…第一場就榮幸擔任了主角🙏
看來這次我已經完全準備好了面對療癒根源
清理放下深鎖許久的深層遺棄感&無價值感❤️
看見自己 跟所有的關係保持/拉開距離
閃躲拒絕所有關係更進一步
背後真實的隱形恐懼動力
原來 還有這麼多眼淚和感覺 藏得這麼深 這麼重
原來 對我而言 沒有任何一段關係是安全的
原來 我同理了所有人 卻唯獨遺落拋棄了自己
感謝麗鳳老師的專業帶領+引導釐清… 🙏
讓我今天完整看見自己受傷的內在小孩 身處的角色位置
讓我有機會跟卡關的過往內在小孩徹底和解擁抱
道謝 道愛 道歉 道別
雖然雙腳不斷顫抖著…
但把屬於他人該背負的責任、期望、感受全數卸下歸還的感覺真的很輕鬆爽快
專業的 果然不一樣❤️🙏
也謝謝所有天使伙伴的支持&陪伴
讓我震撼最大的---是他們徹底說一不二的界線
老師說了歷程結束就不再探問 不評斷
我覺得這是給個案十足的保護與尊重
這真的很棒~
也許導演這場心理劇的訓練師已然有方向
所以某些疑惑點在過程中都已經提問、確認完畢
或者…因為實作經驗夠多 所以能夠直接判斷
但如果把重點放在學習探討上…
即使在書寫歷程記錄時有些疑問點
有些話也不太敢直接朝個案問出口
那麼…疑惑的點 就直接成為懸案嗎?
還是這些部份他們就各自下定義?!
要不是剛好跟幾位心理師同組
他們很抱歉的向我提問他們的疑惑點
還強調雖然不能探問 但同組討論
真的對我的某些反應點有些好奇所以提出
問我能不能解惑
像是最後角色分化的責任、價值歸還
我經歷了這麼大的事件
好奇我為什麼情緒能夠如此平靜?
感覺不太正常
我回答---其實我只是沒有尋求專業諮詢
但我一直都在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也已經釋放面對很多情緒面
所以…才能如此平靜
看他們露出「原來如此」的神情
真的覺得如果沒有足夠了解一個人的生命脈絡歷程
也沒有機會解惑
對於案主的解讀會不會有所偏頗?
不過還是很感謝老師的帶領
讓我重新喚起過往記憶
也讓我更加確立自己未來的努力方向及目標
我覺得這樣的直接看見 對個案本身或許有所衝擊
但也是必須有這樣的真實看見 才能有機會去面對與解決
而我…想努力成為這樣一個陪伴看見的角色
舊故事 新詮釋
薄荷綠之光的效應還在
蝴蝶:永久性的蛻變
---
面對陌生的領域 不同的階段
我們都需要花一點時間去摸索&練習
熟 能生巧
學 有專精
當我們完成關卡任務之後
就會往下一個新的挑戰里程前進
人生就是這樣
沒事自己找事 找樂子
多元 豐盛
深入 專精
時間比例的分配
也都是我們各自的選擇
---
Virginia Satir曾向Moreno學習角色扮演,後來融合她的家族治療理論後發展出家庭雕塑與家庭重塑。
一般沒有家庭系統觀的心理劇導演,做社會原子只能看出重要他人與主角的依附關係(如父子、母子、兄弟、姊弟、祖孫)
而家庭雕塑可以結合家族治療的理論呈現並評估家庭系統的動力,藉以進一步探討主角的表徵問題與家庭系統的關聯。
家庭雕塑可以在團體中進行,也可以運用小木偶用在個別諮商中
❇️❇️❇️❇️❇️
新領域探索名詞重點整理:
#心理劇(Psychodrama)是 J. L. Moreno(1889-1974)創立及發展的行動方法,通常被運用在團體心理治療商上,Moreno 將戲劇元素應用在促進個人或團體關係的改善與發展,例如透過角色扮演、道具、藝術媒材等協助團體成員在心理劇的舞台上,敘說生命故事、傳達內在感受。
心理劇是藉由心理師與個案共同討論,
希望針對怎麼樣的關係議題進行探索、釐清,建立合約,並透過行動演出相關重點:
1. 將思考具象化(讓腦內思考得以用視覺刺激呈現)
2. 肢體擺放(肢體動作喚醒淺藏身體經驗)
3. 換位思考的組合。幫助個案得以在諮商中重現某段關係(或許是和他人的關係、或許是和自己的關係)
Moreno 期望團體成員能在演出中進行探索,,探索其中產生了什麼樣的困境或衝突,了解自己何以困頓,同時能同理他人或其他團體的狀態,對於原本糾結複雜的關係有更全面性的理解並且嘗試讓個案找到新的觀點,因應舊的處境,取替原有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信念的一種諮商取向。且期望能將在心裡劇場中的學習應用到真實生活中。
二、心裡劇的元素
心理劇通常包含五個要素:
(1) #主角-就是在心理劇提出想要探討問題的團體成員之一,或許有些人不知道要探討什麼,可能內心有一種渴望想要瞭解,這樣願意冒險或期望透過心理劇團體尋求問題解決、獲得啟發,或發展替代行為模式的角色。
(2) #導演-導演是劇的協同製作人、分析師、治療師與團體領導者等四種角色,此四個角色為不斷地重疊與交錯。在心理劇中擔任團體的領導者,熟悉透過戲劇方式探索心理議題的人,也是主角的治療師。
(3) #輔角-包括替身、重要他人、想像中的人物、植物、情緒、抽象概念或無生命的東西,這些輔角具體架構主角內心的小劇場。由其他團體成員扮演主角故事場景中的角色,可能是主角的替身,或其他重要他人,如父母、過世的寵物,甚或是佛祖、上帝等角色。
(4) #舞台-療癒演出的空間是舞台,可能是一個正式的平台,或團體的中間。可根據主角的需求,設置不同的場景,如:家中的廚房、咖啡館、天堂或地獄等都有可能。
(5) #觀眾-其餘未上場的團體成員就是觀眾,見證並陪伴主角探索生命故事,可以提供回饋或成為輔角的來源。
三、心理劇的過程
心理劇的過程通常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暖身」:
暖身的目標包括:提升團體的凝聚力、建立團體的安全性、培養對導演的信任,以及形塑對彼此的友善與關懷的態度等。常見的活動有:自我介紹、承諾保密、社會計量
第二個階段是「演出」:
此時主要是以主角個人的議題為舞台上探索的焦點。在心裡劇場中,觀眾往往會跟主角的故事產生共鳴,或輔角常常與扮演的角色有類似的經歷,這在心理劇中稱為心電感應(tele)。
觀眾有時候也會以社會文化的聲音,或三姑六婆的角色進入劇中,這個過程會擴大所有參與者的視野與思考向度。
第三個階段是「分享」:
在演出結束後,團體成員往往被鼓勵與主角、團體分享被觸動的部分。可能是從扮演劇中的角色來分享,也可以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此時不再分析主角的故事、不評價主角的行為表現,也不給主角建議,透過這樣的歷程,主角可以從團體的焦點,回歸成為團體的一份子。
在個別諮商中,心理劇的過程應該會包含討論(確認談論議題與目標)-具象化(利用媒材具體呈現關係的樣貌)-設景(確立議題發生的場景)-演出(角色交換)-分享(事後討論)。
透過在諮商室重現僵化關係,並利用角色交換的方式進行換位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個案可以更深廣的梳理心理感受,看懂關係,了解自己與對方在的心情感受。當可以有更多角度的思考,在關係上就有了更多的因應策略。
四、心理劇的運用與改變
「戲劇即療癒」,在呈現困難與演出的過程,我們已經開始整理自己在關係中的經驗,並逐步透過演出重新看待事情的本質。抒發本身就是療癒,當我們正視困難,就像是原本壓縮很緊的彈簧,在諮商過程中可以慢慢釋放壓力,讓彈簧可以適度放鬆回到原本的位置。
整體來說,在經歷心理劇的過程會同時有兩個經驗的促進:
(1)重回某段關係畫面,再次感受特定事件帶來的影響,並嘗試用不同方式轉化觀點;
(2)深入了解情緒,明白自己困在事件的情緒、想法,心理師和個案會共同去釐清千迴百轉的思緒。
當然,因為上述兩個經驗的發生,有時候會產生比較大的情緒、甚至是開始碰觸到過往不想面對的主題。心理劇中很重要的是調整和核對,當個案有太大的焦慮或不舒服,可以隨時提出來討論、暫停演出,而心理師也會陪著個案一同照顧、梳理因為演出過程而產生的情緒,並學習自我照顧的方法。
當情緒宣洩了,此時大腦更能夠接受新的想法,如同許多人常說,我理智上知道該怎麼做,但感性上就是過不去。角色交換就是協助梳理感性上的痛苦、糾結,並在理性層面加入不同層面的思考。最後,就比較能改變自己的想法,不再執著於過去所發生的痛苦,進而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與他人或自己互動。
心理劇不只可以運用在團體心理治療上,還可以運用在教育、專業訓練和商業等領域。此外,在喪失功能的依附關係上,如曾經歷情緒創傷或虐待的成員,可以透過演出和敘說,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 揭露那些無法透過口語來表達的經歷,過程中,個人會學到修復與改變自己的可能。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理劇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玉-Fanny 的頭像
    小玉-Fanny

    涅槃之愛~Nirvana

    小玉-F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