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重點摘錄】#練習不孤單
ep.21~ep.36
🌿覺察-->面對-->理解-->接納-->思考-->掙扎-->反思-->改變-->放下
🌿很多人的苦痛其來有自,不是無病呻吟,而是貨真價實的傷。
🌿恐懼,常來自於對未知狀態的不了解。
🌿面對情緒,請認真看待他們願意鼓足勇氣說出口的困擾。
🌿當孩子負面情緒很滿的時候,選擇傾聽和陪伴,勝過頭頭是道的講理與激勵。
🌿重建自己的「心理韌性」
🌿陪伴是有力量的,雖然很多人都小看了這股力量。
🌿有時,陷入苦痛的人就像一隻剌蝟,把自己封閉起來,失去了一部分的自己,無法體會擁抱的滋味。
🌿靠近,需要時間與耐心,也需要建立信任感。
🌿感受到善意,就有機會慢慢卸下心防,
信任帶來新希望,也帶來重生的勇氣。
🌿逃避與否認角色所帶來的焦慮、厭煩、失落、痛苦、不知所措的情緒,透過價值觀強加到他人身上,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認知,甚至是面對時的態度。
🌿只要願意伸出手,仍有機會抓住希望,重新感受蛻變與重生。
🌿因為知道被在意、關心,有時長輩的情緒就會在傾聽、同理中得到治癒,而問題也有機會被處理。
🌿協助老人家找到生活的重心或安排和緩的運動及活動,也有助身心健康。
🌿矛盾的心理狀態會讓自己一直深陷在自我怨懟中,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有時還有自我傷害的念頭。
🌿幼年時期的我們,對於大人的衝突無能為力(訝異、害怕、憤怒、擔心、無助、內疚…等);長大後的自己即便有力量了,卻還是容易被喚起回憶,困在痛苦不堪的困境中。
🌿過去困擾自己但未被處理的未竟事件,在真正面對處理後,能更知道如何在關係中看見自己、愛自己。
打開雙手,由鬆到緊的力量和速度慢慢握緊拳頭,再徐徐地放開,搭配調息,重覆直到情緒穩定。
🌿家暴目睹兒心理所受的創傷並不亞於被家暴者。討論當時目睹狀況的自己&現在述說記憶的自己
🌿陪伴對方面對悲傷或埋藏深層的心理創傷,可用自殺防治守門人三步驟:一問(主動關懷)、二應(適當回應)、三轉介(資源介入)。
 
🌿青少年不願意溝通的可能原因:
一、經驗法則(說出口,可能會被否定、批評、指責;不說會被質疑或責怪-->保持沉默)
二、對方以角色或身分壓制(角色或身分相對弱勢者,容易關起耳朵和心門,阻斷溝通)
三、人格特質或自我防衛機制(我們會選擇最有利於生存的方式做互動)
四、沒有共同話題
五、口語表達能力受限(可用選擇題或是非題來協助互動)
六、不是不想說 是不知道自己怎麼想(避免出錯-->保持沉默)
 
🌿只要給予時間,我們都可以在過程中試著把支離破碎的自我慢慢修補起來。
🌿孩子劍拔弩張的態度和激進的言語,有時只是害怕受傷的保護色。
需要多點耐心和同理,並給予時間釋出善意。
🌿諮商不是為了找個同溫層取暖而已,我們會在這段過程中,將心理傷口緩緩揭開、清創、上藥、等待復原等過程,只為了能好好地、慢慢地走過。
🌿有很多事情不一定是彼此的錯,只是時機點不對,又不知道怎麼溝通 所以留下了很多委屈和遺憾。
🌿個性裡的討好,造就了「不被重視」的傷口和很多沒有解決的情緒,一直從童年帶到中年。
🌿是時候該和自己和解了,不再為難自己,不要總是仰看別人,應該多看看自己,我們都有能力對自己好。
🌿試著說出情緒,找到情緒根源,都有助於治癒一直以來被忽略、視而不見的心理傷口。
🌿諮商只是一個引子,能勾出我們心裡的勇氣。他人的陪伴與提醒固然重要,但最終能幫助我們走過的,還是終於能「看見」並「好好對待自己」的「我」。
 
🌿對某些人來說,面對沒有把握的事,寧可先說不會或放棄,好過事後需要面對失敗或挫折而難堪傷及自尊,也能讓焦慮感下降。因為只要不做,就沒有所謂的失敗。
🌿聽懂孩子的弦外之音,抓住任何破冰的可能,我們可以有更大的機會走進孩子的內心。
🌿有些孩子在學習時經常遭遇挫折,尋找孩子的亮點,將之轉化為引導他能短暫配合的機會,根據事實給予正向回饋、肯定,並創造成功經驗,就很重要。
🌿如果可以把事情做好而得到讚美,沒有人願意做錯事換來責備或處罰。做不好,一定是在實行上,遇到某些困難點無法解決。
🌿挫折忍受度低、容易放棄,有時只是因為太在乎,也希望呈現出良好的形象---能理解,就有機會協助孩子。
🌿在協助孩子的過程中,大人的情緒保持穩定不被激怒,不僅能讓孩子習得良好模範,也有助於理性地觀察孩子,對行為的解讀或詮釋才不易有偏誤。
🌿有些情緒透過別人詮釋的角色和故事,才有了自己困擾的出口。透過與故事主角的相同或類似經驗,才有了被同理、包容、釋放的片刻。
🌿不是當事人,也沒有經歷或身處其中,少言並且接住情緒,就是最大的仁慈。
🌿我們在孩子的心中都是有份量的,不要強加自己的情緒和判斷在孩子身上,也不要用大人的恩怨,去拉扯孩子脆弱的心。
🌿表達不出來不代表沒有情緒。
不管幾歲,每個人的失落情緒,都值得被好好看見、重視及梳理。
🌿有些孩子對周遭人物及環境變化很敏感,但口語表達能力較同齡孩子弱,理解力也略差,當有些情緒說不出也達達不清楚時,就會著急,情緒激昂,就只能用一些不合適的方法或行為來表達。
🌿我在保護自己及兼顧課程進行的拿捏尺度之間轉換著,盡可能避著,但也讓他部分宣洩。
 
😘帶著善意建立起的信任感,無論幾歲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正向的互動。因此,面對分離,我們都要好好說再見,讓情緒有表達及梳理的機會。我們都在這個過程中面對屬於自己的功課。學習感受-->觸碰情緒-->慢慢消化、轉換-->收拾情緒,帶著彼此走向平靜。
 
🌿人生四道:「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要放在心上,抓緊機會說,減少遺憾。
 
幾張信紙、原子筆和色筆,播放一首歌,閉上眼睛想著對方的面容與回憶,鼓勵自己把來不及說的話寫下來或畫下來。透過儀式化的行為,讓說不出口的愛意有機會藉由另一種方式抒發,將心底的話化做文字與圖畫表達,可以選擇留在身邊,也可以把它們燒掉。不管離去的人能否聽到,這種方式對生者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安慰。(有助梳理自己的悲傷與自責)
 
懷念一個人,不是把對方和自己綁在一起,而是知道不管在哪裡,只要想到他時,他就在我們心裡,不曾遠離。不需靠哭泣才能表達哀悼或想念,只要我們想起他,他都在!
早熟懂事的「親職化小孩」,常被迫承擔屬於父母的責任或角色,父母可以在合理的範圍內訓練孩子獨立,但不要強加不屬於孩子的角色在他們身上,而忘記他們其實也只是個孩子,也有被照顧的需求。
透過認知的調整,讓自己的想法不固著、有彈性。營造幾次成功經驗後,會更願意做新的嘗試來幫助自己改變。
 
很多事情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我們的任務是幫助他去感受、覺察、思考,而不是去評斷他情感上的對錯。
兩個不同個性的人要共組家庭,帶著原生家庭給彼此的各種價值觀,一起或獨自面對生活上的各種難題,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當不合時宜的價值觀已經影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時,請給自己彈性調整的機會。
自愛裡出逃,恢復單身的人仍擁有愛與被愛的權利。試著把自己調整好,不論一個人或兩個人,都值得擁有美好人生。
面對情緒,試著正視它,聽聽它想要說什麼,也看看身體給的訊號。兩兩對照,常會發現生理與心理有所對應之處。EX:憤怒時感到頭疼。
不良行為的背後,可能是由家庭因素、環境因素、先天氣質等交互作用而成,不是只靠輔導老師三言兩語就能完全拉回所謂的正軌,而是要靠孩子自己、老師和家長們互相配合,花時間陪伴,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和困難。
依家庭系統理論的看法,問題行為的產生是因為整個家庭系統出現失衡,孩子只是代罪羔羊。當問題沒有回到源頭去解決,就無法深入核心,改善問題。
人都有親和需求,即使外表看似冷酷、頻頻犯錯的孩子也不例外。
(人都渴望被理解、被接納)
 
每個人都有迷惘、孤獨、脆弱及不服輸的時候,不要急,不要趕,有時關係建立了,就能在互動過程中有新的發現。
如果認為自己在犧牲,而對方視若無睹,就容易心生怨懟;如果原先就不抱持要對方感激的心態,或許對方的反應就不會讓自己心痛。
愛情裡的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放棄或繼續,從來就不是外人能置喙或插手,只能自己決定。在愛人之前,要學會先愛自己。不適合的兩個人勉強在一起,也是在歲月裡折煞了曾經的美好。
愛的能力,是從學會自我照顧之後由內而外散發的光彩。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愛與被愛,也在尋愛的過程裡跌跌撞撞,在挫敗中學習調整對愛的想法,以及付出的程度。我們知道要正視自己的情緒,留些餘裕給自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玉-Fanny 的頭像
    小玉-Fanny

    涅槃之愛~Nirvana

    小玉-F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