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摘錄】#練習不孤單(ep.10~ep.20)
🌿我們是在「過生活」,還是「度日子」?
🌿活在當下,重拾過往興趣(精神寄託),擴展自我肯定,連結有意義且溫暖的人際關係,有助於維持情緒穩定,延緩大腦退化的程度與速度。
🌿關心的話,不要反著說;讚美的話,根據事實具體地說,能讓孩子更了解自己值得肯定之處。
🌿帶著否定的讚美,不如不說。
🌿愛生氣,其實反映的是對情緒的壓抑與誤解;黏人,是試圖從他人身上得到安全感;
因為想得到關注,所以即使會被貼上調皮搗蛋的標籤,也在所不惜。
🌿要先覺察,才有機會改變。
有些身分角色的定位,反而會被賦予更多情緒宣洩上的枷鎖與禁錮。
🌿我們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如果希望孩子有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父母本身也要能做出示範,並允許表達情緒。
🌿視而不見的負面迴圈,逃不出的惡性循環,只會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
🌿孩子的情緒表達較弱時,不要一直催促或威脅快點說。給予一段時間思考,並告知願意等待及已預留時間,降低孩子的焦慮。
🌿評估,不僅僅是看看整體分數呈現的意義做解讀,行為觀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面對口語表達或能力較弱的孩子,給予時間與耐心,用鼓勵、提示的方式增加表達的意願和信心。
如果仍無法回答,使用是非題或選擇題的封閉式問話,好過使用申論題提問。
🌿很多事情不是理所當然應該選擇A或B,這個世界很大,人也有各式各樣,不要以自己為立足點的「比較」心態,去懷疑或猜測。
🌿抱持著「理所當然」的心態去面對擁有的一切,就會忘了該珍惜與感恩。
🌿「換位思考」有助於我們去同理他人的難處。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行有餘力時,試著給予他人溫暖,種下一顆善種子。
🌿盡力之後,即使不完美,還是值得為自己喝采,看見自己的優點,而不是只看不足之處。
🌿每個人在面對挫敗時,心中那道過不去的關卡因人而異,也因為有個別差異,所以得用不同的方式來梳理。
🌿遇到情緒事件時,試著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
🌿當高昂的情緒降下來,
前額葉的理性才有機會發揮作用。
🌿當糾結的情緒能被讀懂、能被翻譯出來,四處流竄的憤怒被同理,就自動找到能安放的位置。
🌿如果彼此的負面情緒都很高,請暫時拉開物理距離,待情緒緩和再對話。
🌿要求盡量具體可行。標準的訂立是依孩子程度,而不是依父母期待,最好是比孩子的能力高一點就好(介於好像達得到但仍需努力一些才可以達到的程度)。標準不要一開始就訂得過高,會容易讓孩子挫折,也失去學習的興致。
🌿情緒覺察與梳理的過程需要常常練習。當有足夠多的情緒詞彙供運用與選擇,反映感受,就能愈快接近情緒源頭進行處理。
🌿婚姻裡,多少次的欲哭無淚,都在現實生活中自動調整成無聲模式?
🌿光有愛,是撐不起一個身心俱疲的靈魂和身軀的。
🌿我們都先是一個「人」,而後才有那些身分和角色。
我們很容易配合外在,盡力扮演好我們的角色,但卻忘了我們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有興趣嗜好和自我。
🌿如果我們把自己縮得太小了,試著檢視、調整、修正認知模式。
將「非理性信念」中的「一定、應該、肯定、絕對」用詞,改成「○希望……」、「○期待……」,讓自己活得更有彈性,也放自己一馬。
🌿檢查自己的「自動化思考」,了解自己是否常曲解或誤會他人想法,因而不自覺就落入「受害者」的角色裡。
🌿我們常用理智去檢視自己在關係中的挫折或傷口,想去分析原因、去找答案、查對錯、責怪,卻很少或不敢真正去「感受」---感受自己的各種情緒,及其對應到的生理變化。
🌿在受了傷的時刻裡,不用替自己套上「聖人濾鏡」,非得逼自己在理智上去原諒誰,或找個人來責怪。
而是要能讓自己在梳理情緒的過程中「自我對話」---看見失落和委曲,對待自己寬容一點,試著給予溫柔的安慰,看見、擁抱、撫慰脆弱、受傷的自己,不受困於委曲。
🌿孤立無援的寂寞感,都可能是壓垮我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每天至少抽出十分鐘獨處,在這時刻裡,好好的做自己任何喜歡的事情,暫時放過自己。
🌿有些孩子說不出想表達的情緒時,就會以一些能吸引旁人關注的動作或行為來反映。(EX:生氣、自責、哭鬧、唱反調…)
🌿若是我們只看表面情緒就處理行為問題,有時會找不到真正的情緒困擾源頭。
正向肯定鼓勵-->將想建議或說的話夾在中間提醒對方-->再次鼓勵與肯定。
🌿教養沒有所謂的對錯。但若是因為孩子有天賦,就剝奪他們童年玩樂、探索環境及嘗試錯誤的權利,還加諸了大人的期望值,就值得深思---分辨這些要求,究竟是誰的「需要」或「想要」?
🌿對照孩子的人格特質,給予適合的教養方式及學習方向,童年會比較開心,情緒也能相對平穩。
🌿若父母能看見孩子不同於他人的獨特亮點,適性而教並賞識,就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並且會讓他們更樂於接受挑戰。
🌿痛苦,在找到意義時就不復存在。但難的是---在當下找到能證明現在的痛苦是有意義的證據。
🌿情緒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接納「此時此刻」的情緒。
🌿我們都曾經是小孩,只是當我們成為大人時,就忘了那時的感受。
無視孩子的煩惱,或是覺得孩子無病呻吟時,他就已經對我們關上了心門。
🌿強烈的孤獨感及無存在感,讓「邊緣人」長期處在低自尊價值、自我懷疑、自卑及憤怒的狀態,有時甚至還有自我傷害的意念和行為。
🌿迷惘,有時來自於對自己能力和人生定位的不確定。
信任的他人或家長和老師可多用討論的語氣與其互動,而非指導或命令的方式。適時拉孩子一把,了解他們的困難,把他們的苦惱認真當一回事,看重他們在過程中的努力而非結果,讓他們有機會發揮突顯自己的價值,建立良好的信念,擁有重新看待自己的勇氣。
🌿現實社會中,良好的人格特質,不一定會帶來好的結果。
防堵,無法解決問題。
我們得透過機會教育,幫助孩子辨識使用情境。透過練習,讓孩子學會分辨他人善意或惡意。
🌿人生中的挫折無法避免,但可以將挫折化作養分,透過練習應對、觀察模仿,就能從經驗中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規則,自我保護。
🌿情境練習時,重點不在於答案的對錯,而在於引發思考。透過日常生活的機會教育,幫孩子建立「情境理解資料庫」,有需要就能拿出來討論、複習或調整。
🌿語言暴力,是撕裂關係的殺手。關心的話不要反著說,每次的情緒失控,都將在記憶裡留存很久。
🌿善用每個人本身的優點和特質,可以在互動時,事半功倍。少了點負面情緒,卻多了些美好回憶。
🌿有些人的興趣,在被發現有唸書的才能和天賦的那一刻,就註定要被犧牲。在大人的關注下,為自己貼上「乖孩子」的標籤,做任何決定都會以爸媽的肯定眼神及希望為基準,任由父母擺布。
🌿總是默不出聲,總是隱身人群、不找麻煩,所以乖孩子的傷更容易被忽略。
🌿自我傷害者,常常希望透過身體的傷,轉移心理層面的痛苦。試著陪伴尋找其他方式的紓壓管道。
🌿責罵,不會減少孩子自我傷害的行為。只會讓這種行為,從檯面上轉移到檯面下。
🌿當死亡已經列入思考選項時,表示負面情緒已經滿溢。即便不敢相信或承認,也請勉為其難的理解對方真的遇到困難。不帶責備,在情緒失控前,給予陪伴或協助尋找支援。
不管是情緒或生命,家庭都是第一道防線,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因為父母的理解和接納,在孩子的心裡一直都是有分量的。
🌿做不到的遺憾和期待,可以自己學習處理;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在他人身上,其實也讓對方失去擁有揮灑人生的機會。
🌿諮商時的沉默,是有意義的。
諮商,有時候就像跳雙人舞,舞步的節奏太快或太慢都不行。
躁進,會踩到對方的腳。
太慢,又容易絆倒彼此。
美麗的迴旋,需要彼此有默契。
就這樣前進、後退、迂迴、等待、沉默、磨合,直至和諧。
🌿沒準備好要說的事,誰都不能勉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或不願說的傷口,給予時間,耐著性子等待,持續釋出善意和關心。當對方願意信任,才有機會聽到真心話。
🌿當我們有力量了,可以慢慢幫自己療傷,從中長出力量。我們能扭轉,不一定會重蹈覆轍,但是了解自己受過的傷,就有機會幫助面對未來的關係。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練習不孤單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玉-Fanny 的頭像
    小玉-Fanny

    涅槃之愛~Nirvana

    小玉-F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