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多人在修行上會產生許多的問題和疑惑,所以大正老師寫了這篇文章,讓需要的同學參考,文章比較長,可以慢慢閱讀、思考!
【靈性修行的地圖】
很多人在學習身心靈一陣子之後,都會感覺到迷惘,似乎這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或者迷失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不知道靈性的最後歸屬是什麼?
所以我想趁這個機會跟大家談談關於靈性修行的地圖,主要有三個重點:
1、要從本質著手,不要在現象打轉
2、從廣泛學習到一門深入
3、理觀、事修缺一不可
靈性的完整要同時看到本質和現象兩個面向。學習身心靈不能只在現象上打轉,在現象上打轉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永遠學習不完。
從實相遇緣所旋轉出來的現象是千變萬化的,就像是一面鏡子,你拿什麼東西給它,它就映現出什麼讓我們受用。例如「平靜」或是「智慧」,在心理學、佛法、企業學、或者經營學,它呈現的現像解釋和處理會完全不同。
所以,你如果想要學完鏡子裡的影像,是不可能究竟,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成了職業靈性學生,越學越多,但也越學越不安。
因此,各位要把握的是「總持」。「總持」就是所有的現象它有一個核心,一切千變萬化的現象都是從它旋轉而出。譬如從靈性或心理學角度,有一個「總持」是孤獨。孤獨是除了死亡外生命最核心的焦慮,不管你今天是否富有?跟他人關係好不好?孤獨感都在我們的內心裡產生很強烈的恐懼,那是與生俱來的,源自於最初與整體的分離。
而為了減少孤獨感的恐懼,就會想要對抗或逃避它,從而旋轉出很多的現象讓我們去對抗孤獨感,譬如想要建立各種關係。當我需要跟他人建立關係時,接下來就會再產生另外一個現象〜我是不是值得被愛?我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我想透過各種關係的連結來追尋自己的價值。
再者,為了要對抗孤獨感,我希望別人能夠看到我,我跟別人在一起之後是否自己感覺到安心?然後更近一步慢慢地去學習到,我不一定要透過別人來讓我安心,我可以透過跟自己在一起來讓自己安頓⋯⋯這些全部都是從孤獨核心旋轉出的各種現象。也就是說如果你只是在現象上打轉(也就是學各種心理的療法),你還是解決不了孤獨本質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修行,到最後不會是熱鬧的,一定會經歷終極的孤獨歷程,然後再超越。
所以,身心靈一定要把握一個原則,就是要慢慢去找到生命當中最重要的核心是什麼?這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你的生命走到哪個深度?看到的地圖就會到哪裡。總之,第一個要把握的原則就是不要只在現象上鑽研、打轉。
第二、學習身心靈剛開始可以廣泛的接觸,帶著開放但謹慎的心。「開放」的意思是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但也不能無條件的接受。
「廣泛的學習」是不要只局限於你相信或信仰的途徑,譬如雖然你是佛教徒,你也要思考為什麼一部聖經兩千多年來有那麼多人在學習?並從中得到領悟和安頓,而且是全世界翻譯最多不同語言的一部聖典。它裡面一定有一些東西值得我們看到和學習的地方。所以,要帶著開放的心廣泛學習,但不能他人講什麼,你就相信什麼,而不去探究背後的道理。
譬如很多人學習佛法者,當他人說「我帶你去參加法會,法會很好喔!」你就去參加,但是你不曉得為什麼要做法會?為什麼要拜懺?以至於你的心態可能是「我聽說做這個可以得福報啊!」如此,當你家人生病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做那麼多怎麼還會生病呢? 接下來就否決掉自己所學的,認為這些都沒有用,這正是因為我們錯用攀緣心來理解佛法的道理。
所以,雖然是帶著開放的心學習,但也要有理觀作為信仰的基礎,才不至於迷信(對於所相信的東西是迷惘、不正確認知的)。
大約學習兩年左右的時間之後,你就要一門深入了。「一門深入」的意思是說,在廣泛學習的過程當中,當你每次接觸到這一個法門、信仰,你就覺得很自在,煩惱變得淡薄,心越來越安定,那代表你學的東西對你的靈性安頓會有很大的幫助。此時就要一門深入的研究他的義理和體證的方法。
而一門深入的方式要俱足「理觀」再「事修」。「理觀」有點像地圖,透過地圖的指引,我們會知道方向和終點在哪裡?接下來,中途可能會遇到哪些障礙、河流⋯都可以先透過地圖一覽無遺。方向只要把握對了,就不用擔心會迷路。修行最怕的就是盲修瞎練,不知道到底目的在哪裡?甚至走錯方向(起顛倒想),所謂「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就是這個道理。
理觀就是對修行道理的理解。舉例來說,為什麼要參加法會?為什麼要拜懺?為什麼要拿香?為什麼要茹素?不茹素難道不能解脫嗎?對道理清清楚楚,不能別人說茹素好,我就吃素,這樣就容易變成一種制約,限制會產生壓迫感,反而容易退轉。
但是如果你深入了解戒律背後的意涵,戒律就會變成自然而然遵循的道理。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一個非洲的小孩來你家住,但是他在非洲有很多的習慣,例如直接用手抓東西吃。你說不行,吃東西應該要先洗手、拿筷子。那非洲孩子會覺得很不舒服,覺得為什麼要先洗手呢? 你會跟他說,要先洗手才不會把細菌吃進肚子裡去,因為吃下去會生病。他說:「不會,我在非洲都沒有生過病。」,所以他對於拿筷子會非常的不適應和排斥。但因為我們對細菌引發疾病的後果了解的很清楚,而且從小就養成習慣,所以,洗手跟拿筷子對我們而言是在自然不過的事情,完全不會有任何的束縛感。
戒律的制定就是類似這樣的道理。因為佛陀看到我們眾生的習氣(行為)會帶來後患,並造成煩惱和輪迴的後果,所以制了許多戒,但你看那些菩薩,對於戒律如四根本重戒-殺、盜、淫、妄根本不用守,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在生活(如同我們飯前洗手和拿筷子)。
當你對道理理解得很透徹時,便可以一門深入,你會很清楚知道自己靈性修行的目標在哪裡?這條的道路上要如何前進?其中會遇到哪些困境?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跨越?有了這個地圖後就可以真正上路,以事修來作為理觀的體證!
因為有理觀,所以不會走偏,而在事修的體證中升起智慧,更完善理觀的地圖,如此反覆相輔,轉識成智而得解脫成就!
第三、理觀和事修兩者缺一不可,缺乏事修容易執理廢事,缺乏理觀容易忙修瞎練。有些人頭腦裝了很多的佛法道理,遇到任何事情,都把自性本俱佛性掛在嘴邊,道理說的頭頭是道,但所有的行為、思想都還是照著習氣走,貪念、憤怒、驕慢、疑心、無名執著一點都沒有減少,這就是執理廢事!雖然清淨的本性從不被染污,但我們無始劫來已把這面清淨的鏡子,沾染了太多的灰塵,在沒有把灰塵撥開之前,你如何見到清淨的自性呢?
所以記得,所謂的清除灰塵在靈性的角度來說,就是把「我」的概念慢慢地消融。也就是說,修行應當是越來越不執著,越來越輕安,對很多的事情和關係變得「自在的」不計較和輕鬆,如果修行是不斷地增加「我是」、「我慢」、「我能」,那無異是在灰塵上蓋覆更多塵垢!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學習靈性知識相對的容易和多元,這是很好的福報但也相對的危險。所以,對靈性修行的正知見就是很重要的前提,無論是走哪一條路,「覺」與「不迷」是兩個不起顛倒的關鍵,祝福大家在靈性的成長道路上皆能自在無礙!
最後,我用佛陀的弟子尊者二十億耳向佛陀報告他的解脫體證說明會,來跟大家共勉:
「世尊!一位真正的解脫者,不是因為相信而能證入無欲;不是為了名聞利養而能安於遠離;不是為了不犯戒而做到無諍,解脫者是因為貪、瞋、癡已盡的緣故,所以能樂於無欲;樂於遠離;樂於無諍;樂於愛盡;樂於取離;樂於心不移動。 一位心正解脫的比丘,不會因為他看見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嚐到了什麼,觸到了什麼,意念了什麼而退失解脫,解脫者在六根認識境界時,心不會被境界俘虜,始終能維持一貫地清淨不雜、堅住不動,能就其因緣,善觀生滅無常;善觀無常中的寂滅性,就像一座堅固的大石山,任憑哪個方向來的風雨吹打,都不能令其動搖、轉移一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