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研讀重點摘錄】妙法蓮華經講記---淨界法師
L.25
🌿我們剛開始修學,都會隨順個人因緣,根據過去的因緣而遇到自己相應的單一法門而事修入門。遇到時會起歡喜心,加上當初的一念道心,所以能夠不斷滅惡生善,得到生命的增上。但因為這種力量是建立在一種生滅的因緣下,所以隨著時間過去,我們到最後會「心有疑悔」而慢慢停頓,動彈不得。只有《法華經》有辦法引導我們突破一切障礙,從一種方便門而轉入到一種真實相的修學,從三乘轉入一佛乘。
🌿其實我們不一定要改變過去的法門,但是要多一道「甚深微妙法」---多一道真如理觀的智慧,多一種安住的力量。之所以無法安住,是因為缺乏缺乏智慧的觀照,只是靠一種信仰支持。
🌿我們的心安住在哪裡?
是被動的被法門所轉? 還是能從一念心性轉動無量法門?
🌿聽聞妙法兩大原則:聽的時候要攝心專注地聆聽,聽完後要「善思念之」---放下自己的執著,好好地如理思惟。
🌿增上慢---就是「未得謂得,未證言證」,都是比較精進的人,心中有一點心得或有一點禪定,但是沒有學習教理,就把自己凡夫的階位給抬高了。因為有業障深重跟增上慢的關係,面臨妙法將開時,就身心不得安住了。(善根福德較淺薄之人,不堪接受妙法的開示)
🌿不能安住而退席,有三個理由:執、障、慢。佛陀保持默然,是為了避免兩種過失的出現。對內,避免謗法的過失。對外,避免「障他聞法」的過失。既然他們在會謗法,佛陀大悲,就不敢開口說真話了,只能為實施權。但為實施權,就不是本經的意思了。所以離開,從當時因緣來說是一個最好的情況。他們至少已經聽了言簡義隱的<序品>,也栽培了未來其他時節可以再作度化的因緣。
🌿其實感應道交,是一種雙向的隨順。
三世諸佛過去廣開方便,一般是「隨宜說法」---站在恆順眾生的角度 開出了三乘或五乘法門。但這些法門意趣難解,真實的意涵,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佛陀必須要讓初學者內心先產生意樂,產生修行動力,才能慢慢增上,所以規劃法門時,有三大重點:
1、若人遭苦,厭老病死---有些人因為過去生的因緣,深受身心痛苦折磨,所以佛陀施設了四諦法門,把苦諦放在前面。
2、若人有福,志求勝法---有些人過去生有點福報,智慧比較高,能直接觀察因緣性空,佛陀就為他說十二因緣,直接消除愛取煩惱。
3、若人修種種行,求無上慧---有些人看經典時,看到諸佛的神通變化與功德,心生好樂,佛陀為其講六度法門。
🌿我們長時間在三界裡流轉,人生經驗太豐富了。去過以後最可怕的是---我們每一生所走過的路,在我們內心都留下太多的痕跡、影像,我們已經被塑造成一種差別的個性,既不清淨也不圓滿。所以,不是法門有問題,而是我們能操作的心有問題。
🌿一個人,不是上去就是退步,沒有保持原狀這件事。有智慧的人學《法華經》,會知道怎麼轉換跑道。
🌿沒有吃粥前的缽,表面是光滑的。
我們的心,是帶有愛取執著的粘性。但如果「眾生處處著」,過於執著,就算佛陀給了我們全世界最好的妙法,也會變成自我設限的小圈。洗缽是為了「脫粘去縛」,離相清淨。要想突破目前的困境,就要先把心中的強力膠洗乾淨。看到什麼相,先觀察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脫離心中的影像。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玉-Fanny 的頭像
    小玉-Fanny

    涅槃之愛~Nirvana

    小玉-F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