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妙法蓮華經L.15
#放光(清淨的光明)---
代表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
#現瑞(因緣的相狀)---
因緣所生法,有各式各樣的染淨緣起的相狀。
以佛陀的角度,心是向內安住,從內觀的角度,光明就一定含攝相狀,相狀也不離開光明。
我們墮入因緣所生法後,迷失真如本性,變成一念心識的顛倒妄想。因眾生心中的痛苦與善根招感佛陀出世。
佛陀出世後,現千丈報身,先講《華嚴經》、十波羅蜜,
讓當機眾(大乘根熟菩薩)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依止廣修,一次到位。
佛陀面對凡夫眾生,因為有內外的障礙,現丈六比丘相,示現八相成道,施設方便,安立一個空性的過渡(破障),再從空性拉到心性,一路陪伴我們成長。
空性,是佛陀的底限。願意離開三界,其他不足的再來處理,序品不能把話說得太直白。有疑情就有希望,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此土瑞相---佛陀說法入定後,從白毫中放光,連帶有六種殊勝的境界---說法、入定、雨花、地動、眾喜、放光。
他土瑞相,光明乃諸佛神通之力以及智慧的功德力所產生。
在學《法華經》之前,我們對於功德的論斷完全從對方所修的法門---念佛,所以往生。這樣的思想並不圓滿。
法門只是一個工具,由一念心操作。
文殊菩薩一開始保持默然,沒有馬上回答,因心中有罣礙:
1、稀奇
2、有所畏怯---因為是佛的境界(佛法界的真實妙慧),他今生示現的定位是等覺菩薩,不好隨便表達意見,以免僭越。
3、表示謙卑---在座有許多大菩薩,不只他在。
彌勒菩薩說明:
1、代表大眾提問
2、與會弟子希望能及時回答,決斷心中疑惑,令生歡喜。
3、表達自身疑惑猜測。
4、說明因緣重大。
顯神通只是一個方便,說法才是根本。
我們凡夫的修行---用有所得的妄想來修布施、持戒、念佛,活在「一念心識(認知)」的妄想
佛陀演說大法,把我們拉到「一念心性(自性)」修行,使令眾生從內心中滅惡生善、成就自性的功德。
過往從因緣上修證,把它拉到一念心性(自性)修行。
開顯自性功德,心量不同,所修的一切善法是廣大殊勝。
-----
不動是最難的修煉
一念牽動
-----
感謝因緣際會下,了解原來為往生者持念也有學問在
身體不太好,自身能量氣場較弱,無法承載過多無形眾生,
可選擇為往生者持念《地藏菩薩本願經》以外的經典:
選擇一、藥師經(修護能量場)
選擇二、阿彌陀經(接引西方)
原來,功德指定回向還要看連結度
這一點,或許還是有點考究在
但如果往廣大一點了說…今生所見之人,應該皆有過往因緣連結在吧~只是親疏遠近,決定那個管道大和小罷了。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