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一次次的放手
我們都在這條路上學習,並找到彼此的平衡之道
每個階段,我們都有各自應該學習的課題
與時俱進,才是正確的解決之道
-----
聽了陳易老師---幫孩子找到生命的亮點的音檔
傳統家長教育方法:賞罰模式
負向驅力:處罰(EX:扣薪)18%
過度使用的負作用:內在容易沒有安全感、怕東怕西
正向驅力:讚賞(EX:加薪)27%
過度使用的負作用:責任感來自於獎賞,容易沒動力
根據事實給予回饋(把責任還給對方):55%
詢問對方感受-->引導聯想/選擇-->思考解決方案
讓我想起了以前參與自閉症教學實務工作坊
學到「問題行為分析」和「介入」的部份
包含正增強、削弱、期待行為&事前告知規範
所有的行為介入, 都是為了讓孩子學習了解行為後果,控制問題行為發生。處罰不能代表一切, 頂多是一個讓孩子控制行為的增強物。
給予或移除的強度夠大, 才足以影響或改變行為發生...無論是獎賞或處罰
當孩子發生問題行為, 沒有制止立即性或傷害性,而進行行為觀察時, 必須讓自己處於旁觀者的角色,不帶任何過去或個人認定成見。 有意識的觀察,才有機會改變行為!!
我們要透過問題行為產生, 學著教導孩子學習反應技巧(溝通、解決), 而不是光快速給予責罵或處罰, 而不提供孩子策略,沒有任何建言或指導意見。
我們要學的是「教育」孩子,而不是單純「教訓」孩子。 所以請耐心教導孩子 用「替代性行為」作為溝通管道。
如果問題行為重覆發生, 代表孩子的問題沒有徹底獲得滿足或解決 只是因為大人給予的反應而暫時停止。
每個好的反應都需要獲得回饋&增強 而放孩子獨立作業前,肯定需要一段時間的陪同, 尤其是孩子不會或不拿手的事。
-----
所有的課題,唯有放手讓他們自己獨立思考 穿越與突破,
才能累積較高的經驗值(EXP)
總是依靠身旁的人拉分,
也許眼前看似輕鬆通關...
但實際上隨著等級不斷提升,
虛構的謊言面具總有一天會被扯下捅破。
某天必須一個人打怪的時候,
就會體現測試出自己實力的累積厚薄~
沒有真正完成或通關的任務,
通常也只會累加在下一個階段接續
所以記得提醒自己---
自己的人生路,得要靠自己走。
怠惰,只能是短暫的休息片刻。
沒有誰可以幫我們的人生永遠舖好路,
只能靠自己好好面對,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每個人都能調配選擇自己前進的時程與步調
但如果怠惰太久,就如同沒寫功課
越積越多…
當必須要一鼓作氣完成積欠的所有時,
某個人生階段就會越辛苦~
倒不如不斷點滴累積自身的軟實力,
讓自己未來更有底氣。



每個人都有各自堅持信守的理念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某個階段性的片段
我們要試著用善意解讀別人的用心 同理別人的努力
很多片段過程或結果都是對方盡力之後的決定
-----
上空手道課下課時,
臻小聲的在耳邊好心提醒威---要記得帶雨傘
一上車卻被告狀離他太近
搞不清楚狀況
用過往經驗隨便解讀
曲解別人好意
教導他 每個人都會成長
就像我們也不可能永遠包著尿布
人要記取教訓 但要多念記別人的好
不要一直拿過往不圓滿的錯誤
來解讀身邊的所有人
請他動動腦思考
不要只是裝飾用
一年沒學沒改好
會自動積累兌分到下一年
改變=爬山看大景
過程雖然辛苦 但肯定值得
【共時轉貼分享】#內耗
糟糕的家庭|總是在小事上耗費孩子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貧窮,
而是無休止的內耗。
孩子最害怕的,也不是物質匱乏,
而是父母不斷的數落與打壓。
在小事上不停消耗孩子,
不僅會讓他身心疲憊、失去動力,
甚至拖垮整個家庭的氛圍與運勢。
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並不代表放任不管
而是選擇更智慧的方式管教,
用理解和引導代替指責,
用正面支持取代無止境的挑剔與打壓。

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衣服髒了,洗乾淨就好,不用大驚小怪;
碗打破了,沒受傷就好,不必劈頭蓋臉地責罵。
如果父母的反應是怒吼、嫌棄,
那麼在孩子心裡,碎掉的不只是碗,還有他的自尊。
這樣的傷害,影響深遠。
當事情發生時,
試著不夾帶情緒,專注於解決問題,
可以選擇先離開現場冷靜片刻或停下來做幾個深呼吸
多一點耐心與包容,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這才是最珍貴的教育。

被父母管得太緊的孩子,既走不快,也走不遠。
真正的愛,是給予恰到好處的陪伴,
讓孩子主導自己的生活,
擁有自由成長的空間。

也別要求他們像大人一樣,一次次讓步、犧牲自己的需求。
這種妥協,最終只會讓孩子長大後變得畏首畏尾、習慣取悅他人,
形成討好型人格。
內心空虛,活得小心翼翼,
卻怎麼也換不來真正的快樂。

別只盯著他的錯誤不放。
當孩子在我們面前感覺糟糕時,
他是不會願意聽我們講道理的。
只有當他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那些話,他才願意聽。

怎麼讓孩子真正理解問題的本質?
這場對話會拉近我們的關係,還是引發更多衝突?
當孩子得到正向的肯定與支持,
才能在安全感中快速成長,與父母同頻共進。
好的父母,不是用力管控,而是用愛陪伴。
學會順其自然、保持鬆弛,不在小事上內耗,
孩子的內心才會豐盈,走得更穩、更遠。
------------
孩子是第一次當孩子,
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
我們都在學習,
有時候會犯錯,會迷惘,
但愛,讓我們彼此成長。
我會努力成為更好的媽媽,
也願意給彼此空間,讓我們都成為更好的自己。
不求完美,只願我們在愛與理解的陪伴中,
一起慢慢修正修圓變好。
-----
【共時轉貼分享】靈性父母對孩子的愛的表達(強烈推薦)
常對孩子訴說滋養心性的語言,確實很重要!
偶而也會忘記多加讚許肯定孩子的表現
偶爾也會分析狀況,分享我的思考視角&論點
孩子覺得有道理,自然就會毫不猶豫地順從執行
選擇照著自己的想法嘗試,也能領悟奧妙之處
孩子越大,越要勇於放手,鼓勵獨立思考&挑戰
這個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向流動
每粒種子按照原本的樣子成長
第二句:你是獨一無二的,走你的路,做你自己!(#價值感)
第三句:也許你是對的,我只是建議,決定權在你。 (#尊嚴與自我負責)
第四句:相信你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需要,我會和你一起面對,盡我的力量陪伴你。(#自信與支援)
第五句:你無論做得怎麼樣,表現如何,你是我親愛的孩子,我依然愛你。 (#接納與鼓勵)
第六句:我喜歡你這種行為,不喜歡你那種行為。這不表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但一切都必須自己體驗並承擔。(#個人化與自我負責)
帶著對生命無比的信任和祝福,
輕輕地對孩子說滋養心性的語言!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