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為學名和術語,會讓人執著於表面,反而抑制了對事物真正而深入的認識。

許多概念,都必須經由自我省思與體會
才能真正理解其中心思想。


人以向外在世界的同化與適應,雕琢「身體-生理」的內在


以靈引身,以心帶身。
學會看到孩子,也看見自己,
而能真實、明晰、溫暖,在生命與生活裡真正去蕪存菁!

第一個七年的世界:
(善)以身作則,讓我們與孩子形成心魂連結

第二個七年的世界:
(美)語言帶入「藝術-圖像」元素之中,能激發起記憶的潛力
第三個七年的世界:
(真)






讓教育再次擁有「心」






相反之,如果一個人說話有結巴的傾向(特別是在20多歲到30多歲),可以確定他們在年幼時沒有足夠的睡眠。


大腦是個體心魂的明確烙印,是心魂發展區辨的基礎


孩子=巨大的感覺器官



ex:常處在憤怒的氛圍中,會容易出現緊張焦慮的傾向




孩子的思維只能與圖像結合在一起,而圖像會在感官上起作用

學習臣服權威-->記憶慣性-->理解的智性模式

是神經感知系統過度刺激

會在孩子的內在轉為不滿&反抗

孩子開始成為智性與邏輯思考的人
神經感知系統-->新陳代謝系統-運動系統(意志系統)

並會將其傳遞給其他系統

註:
星芒體(感知體)
乙太體(生命體)
兒童的心智&意識發展
第四講:教學方法,必須是符合現實且是整體的
任何能用文字表達的事情,充其量也只能是「提示」。
教師的任務,是感知到孩子的「內在推動力」
生活本身與「用智性途徑看待生活」之間是有差異的
許多學校改革活動蘊含著理想,卻脫離了現實
除非能夠提供可能實行的務實工作,以及真實且出於人類本質的個別知識,否則再美麗的理論,都是沒有用
在實際課堂上,頭腦裡充滿教學理論的老師,通常是最不適切的人。反而是擁有靈性知識,出於本能而教的老師,會對孩子自然散發愛,也因此能真正認識並遇見孩子。
成年人對於社會的貢獻,受到目的感的支配,得要符合外部需求;而孩子所想望的活動,僅是出自於天生與自然推動力。
孩子的遊戲會鏡射周圍所發生的事情,所以小學最重大且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從遊戲到工作的逐漸發展過程。
心魂中,有形塑的力量。



前幾天跟JK聚會小聊,剛好也提到這個類似的概念
0~7歲的孩子,是個能夠高度內在自我滿足,是個身心靈合一的自由活動生命體
但7歲之後,我們已經慢慢慣性接受、臣服於符合外在的要求,而慢慢遺忘了自己,讓心腦分離,以頭腦思考為主而成就小我。
近期因轉換身份角色的機緣
進入工作的關係裡,更是感受到我整個注意力和時間都在追求、完成外在事務上,而不自覺失去了自己。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伴隨著我們的是課業、是工作、是接續不斷的努力目標、壓力,光應付、完成這些手邊的工作(外在的事務與挑戰),就需要耗費不少時間與心力。
當頭腦一整天被壓榨下來,
回到家的我們,大概只想好好放鬆休息,
不想被過多事物干擾/打擾,
除了滑滑手機,還能剩下多少力氣關照自己?
頓時能夠體諒那些已婚的職業婦女,尤其下班之後還要照顧小孩的,真的已經被干擾、分散掉太多的注意力,只想好好坐(躺)下來放鬆休息,根本沒有多餘的力氣回頭照顧自己。
這樣的世界,是不是已經反其道而行?
難怪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到憂鬱…那其實就是內在小孩呼救的聲音~
所有的捆綁與制約,都是不希望我們覺醒而存在
如果我們在這個世界裡生活,
只記得外在的工作、人際互動、應酬、目標......卻遺忘了自己~
這樣子的存在,真的有意義嗎?
親愛的,請記得每天(至少在一個禮拜裡)留一點時間給自己,打破制約與框架的思維,好好的愛自己、陪伴自己,像個孩子一樣,做點自己喜歡/想做的事,讓自己發光,讓生命更精彩,更有意義。



---
不要覺得已經老了學不動了,因為今天是你餘生最年輕的一天。
也不要怕太晚了來不及,因為今天也永遠是你餘生的第一天!
祝福每一個人最年輕的第一天常保信心,朝離苦自在的方向前進。---大正老師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