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調整心態:要是…-->至少…
昨天跟JK聚會小聊了一番
談論到小孩其實最一開始都是身心靈合一的生命個體
所有的一切都能夠自我滿足與平衡
該哭就哭、該笑就笑 順應自然
但是當我們開始不斷的接受外在的教育、制約要求
大概國小高年級左右,我們就學會社會的技巧---內隱自己的情緒、感受,讓我們懂得壓抑自己的行為表現,以應付外在的期待、符合社會的標準,我們開始快速發展小我,身心開始產生分離
國中開始,忙於課業
出社會之後,忙於工作
我們更是慣性看見外在,汲汲營營的為了外在的階段性目標而活
但是當我們選擇符合外在的社會期待,
或者因為某些時刻,我們必須選擇事與心違的狀況
或者因為某些時刻,我們必須選擇事與心違的狀況
每天在各個年齡層做著我們該做的事,盡著我們眼睛看得見該盡的責任後
當我們能夠卸下那些身份與責任讓自己放鬆休息時,其實都已經精疲力竭
沒有多餘的時間去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感受。
然而,就是這樣日積月累的背負外在目光所在、壓抑與忽略內在的犧牲感,
才會讓許多人都出現了身心症狀的文明病。
所以,放縱也許有時候是種補償性的平衡,
但也得記得讓自己獲得心理平衡的滿足後,
回頭觀照自己,拋下所有外在的期許、身份與角色,
單純的做回自己,做點會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
#內我外我
內我住了個真實直白的大我
外我是個懂得審時度勢的小我
大我永遠是第一順位
做什麼都得順其心意
小我只能暫時壓抑隱藏大我
但永遠抵制左右不了大我的心思感受
懷孕胚胎大概26週左右
眼睛才會發展完全
代表看見外在的世界 其實也沒那麼重要
即使看不見 我們也都還能好好活著
小我永遠活在不滿足的慾望裡~愛比較



9月
Start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