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因緣聚和
開啟了得以一瞥《妙法蓮華經》的因緣



事修,要靠外在的法門
託彼法門來莊嚴自己的內心
慢慢修,修多少算多少-->事修決定資糧 功德力
(發心布施、供養,是可以慢慢累積起來的)
我們總是忽略(不認)那個清淨的鏡子,
內心習慣在垃圾裡面活動
(ex:房子弄髒,久了就習慣)
反跟灰塵互動-
注意那個因緣所生法的假相,
受外境影像的干擾
在清淨心中顯現生死輪迴
靠語言文字的學習(幾句話的引導)
隨順於無生 總好過什麼都不懂
一分的相應 一分的力量


在觀照前,得先明白義理-->讀誦-->轉成心中觀照-->加強理觀智慧
三過程:1、文字般若(先受持-為修行種一久遠劫善根-今生不起作用)
-->2、觀照般若(隨文入觀-法法會歸心性-菩薩普門示現)-->3、實相般若
每個人都有今生要走的時空相
凡夫是單一的時空相
法身菩薩可以隨願受生
從法身轉成應化身的佛 要發願 要修六度
他的時空相就是涅槃寂靜
等待有緣眾生都成熟
#修行就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大地---先修理觀(開智慧)再修事修
再種事修的因果的樹
三乘的大地是各種藥草果樹
佛陀的大地有無量無邊的果樹
大地不換,種再多也只能長出漂亮的雜草
所以我們需要先把心態轉成佛陀的知見
我們都是一脈相承 都是一家人
差別只在於----父親的經驗老到
許多六度萬行的資糧力+很多經驗
安住理觀的智慧生起:安住心性,而不是安住自我意識

小乘的寂靜是空、無相、無願,是斷滅性的寂靜
是對任何事都不抱有希望,包括對佛菩薩的功德。(須小心!)
要在寂靜當中帶有一種菩提的願望-#應無所住而生菩提心
不見得馬上會去實踐,但有那種理想在。
找到高速公路,遲早成就佛道
Not活在躁動不安,在市區裡不停打轉的階段
六即,第一個是「理即」,第二是「名字即」,第三是「觀行即」,第四個是「相似即」,第五個是「分證即」,第六個是「究竟即」。從凡夫到成佛,所有的佛性、所有的理體完全是一致。凡夫的佛性,即是菩薩的佛性,也就是一切諸佛的佛性,同然一位,所以就稱為即。
執著外面的色聲香味觸的境界就是中毒,
我們起如幻觀就是消毒,
安住在中道實相,安住在常理,就能得到解脫,
就能契入中道實相、契入法身。
在聽到「凡夫是單一的時空相」段落
而自己有些不同時空的體驗 也更放心了
代表自己有在修 脫離一點凡夫境

我們都是有善因緣的有福之人

感謝有JK分享
我才有機會接觸到老師,接觸到佛法,也才有機會學習禪修,能更快修習開悟突破盲點

最要感謝自己
我們選擇讓種子發芽,繼續精進修習

感謝有JK當「同修」,讓我在佛法修習路上不孤單



---
JK分享:
這幾週我的瞋心上升,取餐時不耐煩,遇到報號碼店家還要再問一次:熊貓幾號,就覺得超不專業,明明已經報過號碼,還反問我,心中一堆三字經。
剛剛騎車時,自己說:完了,我走火入魔了。在此同時我送達餐點的那位客人,給了我10塊錢的消費,還預先在門口等我。讓我慚愧心起,直起雞皮疙瘩。感謝客人讓我又體會到汲汲營營的一切,求不得,瞋心升起只因為一切不如己意。
心得:五十蔭魔,魔王若起,發慚愧心。外境住久了,會忘了自己在幹嘛,有不安定感,迷惘。
就是弟子心不安,所以可怕。烏雲背後是有光的,而我們卻住在烏雲裡
但其實外境不可怕 看見住在烏雲裡時 選擇不住 不就好了?
雲美終會散。(提醒自己安住真如)
拉回內心觀照時,都是提醒,也都是一個轉變的契機
或許只停留兩三步的時間 那就只會是歷程的一小部分
重點還是保持覺察 不時回頭觀照自己 三省吾身
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補充資料: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