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度波羅蜜】重點筆記

布施治慳貪,持戒治破戒
忍辱治瞋恚,精進治懈怠
禪定治散亂,智慧治愚痴

常行六度,是即煩惱無邊誓願斷。

自覺覺他, 以己之覺,
普覺眾生 以己之行,導引眾生 以己之德,迴向眾生 是即眾生無邊誓願度


#總是先成就自己然後才能幫助別人
#一定要先自覺#才能夠覺他。 ---淨空法師
 

布施、持戒為利他, 忍辱、精進為自利, 禪定、智慧為解脫。
此六波羅蜜為戒、定、慧三無漏學所含攝, 又統攝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 俱稱爲「六度萬行」。 ❤️🙏

 

--- 重點細節整理---

摘自維基百科

#布施(檀波羅密、檀那波羅密): 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 除了財物的布施(財布施)外, 還包括佛法的傳揚(法布施) 和消除恐懼(無畏布施)。 能長養慈悲心、對治「貪」。

#持戒(尸波羅密、尸羅波羅密): 大乘教義中除四眾之根本律儀(攝律儀戒),尚有菩薩戒。菩薩三聚淨戒之其他二者,為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 攝律儀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諸惡; 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 饒益有情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

#忍辱(羼提波羅密): 包括「生忍」和「法忍」及「無生法忍」, 其為菩薩能在「位高時不傲慢放縱」、 「被侮辱時不屈/居於怨恨」 以及「外界現象變化時不會痛苦煩擾」等不生瞋業。 但忍辱只能對治「自身的瞋恚(即自身造成的瞋礙)」,而不能對治「他人的瞋恚(即他人造成的瞋礙)」, 且單單只會「忍辱」並沒真的完成「修成正果」或「解決問題」,而真正要完成修成正果或解決問題則是需要輔助六度中除「忍辱」的另外五度。故佛陀說的「忍辱」,並不是真的叫人「只會忍辱」。

#精進(毗梨耶波羅密): 包括以「心靈思想」與以「身體力行」去精進, 「思考何為善法、何者可成善法」(禪定), 並「實踐並修正」(持戒)、「護持」(忍辱)、「分享」(布施)善法, 以增進「智慧」(般若)。 「精進者,謂心練於法而不懈怠。 如法致財而用於布施等,為身精進; 斷慳貪等惡心,使不得入者,為心精進。」 精進修持其餘五度,以勤斷惡源。 精進對治怠惰、懈怠。

#禪定(禪波羅密、禪那波羅密): 入三摩地(專注於所緣境,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皆可稱為三摩地) 心無雜念,身心輕安,能對治心散亂。 現代修禪定者只著重在「定」,一般修定者所著重的通常會儘可能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以得輕安境。 如何集中精神?可分為兩種: 一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即「生得定」, 另一種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後得定」。 禪宗的這個「禪」字由於梵文「禪那」(ध्यान)音譯而來,意為「靜慮」、「思維修」、「定慧均等」。 它是指經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śamatha,又譯為止、定、禪定、心一境性),以進入有層次冥想(即毗婆舍那)過程。 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稱為三無漏學之一,也是大乘六度波羅密之一。 但是禪宗所謂的「禪」非謂修證「四禪八定」的「禪定」,而是六度波羅蜜的第六度-「般若」,亦即指能夠引導學人參究,因而證悟到的「本來自性清淨心」。

#般若(智慧、般若波羅密): 破除無明,遠離煩惱、邪見而得自在。 有「緣世俗諦慧、緣勝義諦慧、緣饒益有情慧」三種,能對治「痴」。 般若本義為「超越之智慧」。 在字面上,慧(Prajñā)有是一種高級的知覺能力,是一種分辨因緣、於法簡擇的能力,有情眾生都擁有這種能力。 具備慧的人,可依自己的觀察力,來選擇正確的道路;缺少智慧,即是愚癡無明。 佛教中「超越之智慧」有別於一般的智慧,指的是「妙智妙慧」。 唯有所體會者方能了知,故佛教中只能通過言語譬喻形容,如「它是一切眾生本心所具有的,有色(物質)能見,無色也能見,有聲能聞,無聲也能聞。它能產生一切善法。

至於凡夫的『智慧』,則由外物所引生, 必須先有色與聲,才會有能見和能聞。 若無色與聲,即不能見不能聞, 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 因而我們說,凡夫的『智慧』,在佛家看來,也就成了愚痴,成了妄想。 『般若』如燈,能照亮一切,能達一切,渡化佛所指斥的那種有漏的『分別慧』。」 慧可分為 #世間慧與出世間慧二者。 所謂出世間慧,是能夠了解緣起、斷除結縛、止息煩惱的能力。 要得到這種智慧,需要依「戒」與「定」的幫助。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玉-Fanny 的頭像
    小玉-Fanny

    涅槃之愛~Nirvana

    小玉-F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