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凡夫的根本---心+外境-->感受-->想法(與自我--我愛執相應)-->欲望-->造業+生命經驗=>顛倒想
修學首楞嚴王三昧-->正念真如---把心帶回家:聖道的根本(不迷、不取、不動)
不迷:智慧的觀照
不取:禪定的安住
不動:持戒,身口意不亂動
老參,可從「不迷」下手---直接提出「理觀」-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理觀帶動不取,而不動
大乘佛法的戒定慧是一體的。
聲聞戒的戒定慧,是因持戒而成就禪定,由禪定而產生智慧。
初學者,從「不動」下手---事修:持戒、持咒,以不變應萬變。
《楞嚴經》的觀念:謀定而後動(生命腳步放慢/過失變少)
所對治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心中的妄想
有智慧的人可以從小事情體會出大道理,會事入理。
妄想的可怕,不僅是會帶動我們產生欲望、造業
而是它會「展轉增盛」---生死輪迴的根本---仁者心動
唯識角度:
心跟外境接觸,
第一念瞭解外境
第二念開始,妄想活動
妄心攀緣妄境,就產生欲望,開始造業
#大:絕待圓融,不可思議=>降低對立心
對立心重->無明妄想重->啟動十二因緣的力量強
#佛:了了常知,不可昏昧=>覺:依止智慧判斷
智慧開展,開始「做我該做的事」,改變心態
內心廣大->開始增長智慧(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色、受、想、受蘊皆無法對治(跟過去業力有關)
但可主導「想」蘊
#頂:妙用無窮,不墮諸數
內心沒有限制跟障礙->調柔清淨,沒有固定的執著
#諸法因緣生:
過去生跟今生的互動->認命
因緣是現在跟未來
修行人:現在雖然不夠好,但未來往好的方向前進
(有潛力:樂觀、主動、積極進取->過去概括承受-->每日增上)
破妄顯真:深夜的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在生命當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義
美好的事物 重點在於過程
把欲望(妄想)放掉,留下純粹的喜好、興趣
人生是來歷練的->好好體會_>稱性起修
一念心性,依止所有順逆因緣而開顯自性的福德、智慧
安住於真如
借假修真:假借外在的因緣來開顯自性的功德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緣修:積集善業
#實修四主題:
內、外=>
先學會認命->安定,
人生經營的是自己的內心,人生注意的是自己的未來
#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過去的業力顯現今生果報:認命
今生因緣創造來生:主動積極
有所放下 有所追求:設定目標->發願->實踐
真、妄=>
自覺: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自己不覺悟,所有的外在都只是助緣
#諸法因緣生:果報依止一念心性而生起,一者為迷,一者為悟
念佛法門:心力帶動佛力
內心永遠居於主動
自己願意覺悟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