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重點整理】《#楞嚴經修學法要》讀本---淨界法師主講
p.01~09
《楞嚴經》探討的是我們生命的根本
智者大師的判教中,
把大乘佛教分成三個次第: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static.xx.fbcdn.net/images/emoji.php/v9/t77/1.5/16/1f33f.png&width=16&height=16)
剛開始皈依佛門,依止的是---一念的信心。這個階段中,主要是一種業力的修學,缺乏智慧的觀照因而「雖修善業,心不安穩」。因為修善業時,依止的是一個「攀緣心」(心住在外境,心有所住),但透過這個善業可以成就來世暫時的安樂。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static.xx.fbcdn.net/images/emoji.php/v9/t77/1.5/16/1f33f.png&width=16&height=16)
開啟智慧,遇到人事時,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安住在「現前一念心性」---外在的因緣變化,只是生命歷練的一個所緣境。息滅心中的顛倒想。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static.xx.fbcdn.net/images/emoji.php/v9/t77/1.5/16/1f33f.png&width=16&height=16)
依止這一念心性,從空出假,廣度眾生。
《楞嚴經》的定位,
就是一個「解脫道」的法門。
從凡夫的世界,提升到聖人的世界:轉凡成聖。
修善業:助行、資糧力成就聖道
真實因地->聖道->臨終正念
相信三寶、積集善業、NO妄想=>真實功德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static.xx.fbcdn.net/images/emoji.php/v9/t42/1.5/16/1f496.png&width=16&height=16)
正文中,把十卷經文分成五篇說明:
緣起篇(發起的因緣)
理論篇(以「真妄」的角度看待人生)---超越善惡、業力角度
修行篇(理觀+事修)
破障篇(破除內在&外在魔障)
功德篇(如法修學生命的功德)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static.xx.fbcdn.net/images/emoji.php/v9/t42/1.5/16/1f496.png&width=16&height=16)
引用三小段經文,結示、勸修
凡夫安住在妄想,歸納出四種相狀: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static.xx.fbcdn.net/images/emoji.php/v9/t77/1.5/16/1f33f.png&width=16&height=16)
福報越大的人,我相越大。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static.xx.fbcdn.net/images/emoji.php/v9/t77/1.5/16/1f33f.png&width=16&height=16)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static.xx.fbcdn.net/images/emoji.php/v9/t77/1.5/16/1f33f.png&width=16&height=16)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static.xx.fbcdn.net/images/emoji.php/v9/t77/1.5/16/1f33f.png&width=16&height=16)
我相、人相、眾生相,三者是「空間」;
壽者相,講的是「時間」
妄想消滅、遠離妄想,找到密因(成就圓滿功德的一個重要因地),面對眾生,心中沒有任何相狀---「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以一種「無相」的心性,開始行菩薩道。
利他角度:「#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菩薩依止這個如來密因,開始產生六度萬行。
首楞嚴:一切事究竟堅固(把每件事做得圓滿)
依止無相的真如來修學,內心中不隨妄轉,安住真如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