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潛意識課程重點&網路資料整理---戲劇三角理論】

【潛意識溝通課程】卡普曼戲劇三角理論&賦能三角 重點整理

前幾天上了線上潛意識課程
在課程中 提到了一個戲劇三角理論…
突然連結起了十幾年前接觸/學習到的心靈課程
覺得它對我在心靈成長的路上幫助很大
 
正視自己當下每個選擇 讓自己保持覺知
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因為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擺脫人生中 不必要也不自覺的「潛意識輪迴圈」
 
所以特地再到網路上尋找相關資訊…
並將它整理如下,跟大家一同分享~

-----

戲劇三角理論,是由卡普曼所提出,
很多人一生都在「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三角戲劇中無限循環,而不自覺。

這三者是由童年時期的經驗所形成的,每個人在生活中不時都會不由自主地進入三角形迴圈,扮演「迫害者」、「拯救者」或「受害者」

 

一齣有心理動力的戲劇,通常都有三個角色:壞蛋、勇士、無辜者。
【迫害者(P:persecuter,批評者、壞人)、拯救者(R:rescuer,英雄、好人)以及受害者(V:victim,不知情、無助者)】

 

當遇到衝突情境時,當事人(事主)習慣進入某個角色逃避此困境,逃避自己該有的責任,且吸引另兩種角色成立三角關係,共謀的結果三人都受益,是曲折離奇的人際溝通模式。

就野比大雄來說,他習慣扮演「受害者」,無助、無用、無法自己決定,胖虎、小夫是「迫害者」,於是他轉求「拯救者」哆啦A夢替他解決困境

 

*野比大雄(V):當受害者可以一天到晚要哆啦A夢拯救,可以逃避責任,而他始終的問題是,不肯反省自己作改變與調整,不鍛鍊自己卻只求速成。

*哆啦A夢(R):過份關心大雄的需求,不幫他、看他痛苦很不好受(俗稱不忍心),成為拯救者替他解除困境,藉此解除自身焦慮。

*胖虎小夫(P):迫害者將過錯全部推給對方,避開關係責任,通常以批評、控制、權威、憤怒等面貌出現。指責對方,自己當然不需改變。

 

「位置或角色」其實都只是其中一種表現,都有改變的可能,如果我們可以演受害者,當然也可以演拯救者。所以這微妙的三角關係之所以戲劇化,是因為個人會從一角色跳至另一角色。拯救者可能會因對受害者疲於奔命,化身為迫害者;受害者也可能會因產生罪惡感,自覺虧欠拯救者,而變成迫害者。

在家庭系統中,因為關係之間有很多情緒,不想直接面對又要解決問題,於是就會容易進入戲劇化的三角溝通。

但受害者真的就是受害者嗎?
卡普曼是演員公會的一員,所以他也研究演技,他認為當事人是遁入該角色,「演出」了受害者的樣子,不一定是真的無助無能,因為三角關係會因選擇而有所變化。

就像野比大雄藉道具之力反過來成為迫害者,胖虎相對轉為受害者

 

戲劇三角通常以當事人慣有的角色開始(三擇一),呼喚其他兩者共同組成三個臭皮匠,共謀把一個衝突情境搓湯圓,逃避直接溝通

他們都以潛意識行動(acting out),不一定講的清楚動機是什麼,但定有逃避個人責任、衝突張力及利己謀利的利益盤算;他們在玩一種溝通遊戲,以心理籌碼判斷情勢、交換利益,躲開非社會期許,共同演出(他們以為的)成人適應行為。

卡普曼要提醒的是---角色畢竟是配合情境、溝通目的演出,最重要的還是回到「決定怎麼演」。是自己決定的結果,而不是逃避的自動化反應。

 

這個模型最主要是幫助我們體會三件事:
選擇、自由及責任

不論是生活或工作,都是一種環境,環境雖然有限制,但人可以掌握的自由就是選擇,選擇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自由,不論是選擇那一種角色,都是選擇了逃避某些責任,對他人的智慧與能力的不信任

 

*受害者角色:學習接納自己易受傷的那部份,鼓勵自我覺察與運用策略作問題解決,將迫害者的批評視為改變的挑戰,尋求教練指導而不是要拯救者代勞。

*迫害者角色:由於這角色易被譴責,必須在不被處罰的情境下,鼓勵該角色反思慣用批評、攻擊行為的理由,自問如果不指責對方,還可以試著怎麼做?

*拯救者角色:可以學習表達關心,可以當教練在旁陪著對方,但不替他作。

 

-----
「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三角戲劇,說穿了都是「受害者」的戲碼,也是「小我」的把戲,都是為了滿足小我的被愛,被認可,被接納的渴望。

我們都曾捲進「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關係,不斷換角,互相吸引,樂此不疲。

我們既是受害者、加害者,也是拯救者,因為這是自我投射,其實外面沒有別人,只有渴求被愛被認可的小我慾望,沉溺在童年時「沒人愛我」、「我沒價值」、「求助無門」自我欺瞞裡。

 

🍀譬如:當我以「受害者」自居,批評伴侶冷漠,却又拚命遷就他,期望改變他,我便成為「拯救者」 ,努力很久,伴侶依然故我,我萬分委屈,便再成為「受害者」,決定向伴侶的父母告狀、數落他,我便成為「迫害者」。伴侶被父母痛責後,非常沮喪。我深感內疚,便再次迎合討好他,渴望他改變。我又成為再度為他犧牲奉獻的「拯救者」。

三角關係之所以能夠發生,關鍵是三方都要入戲,自編自導。例如,當我以拯救者自居,就必須尋找受害者。其實,拯救者內心往往是受害者,所以,看到弱者,就飛身拯救,投射自己的拯救慾望,以為慈悲,其實自卑,非常需要被需要,扮演犧牲者,去索取被認同的快感,施恩求報,一旦被拒,便又淪為受害者。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不自覺地感受到這個三角遊戲中的一種或兩種角色,有的人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比如陷入種種不幸的婚姻中的受害者,比如有拯救者情結的各種 類型的助人者,比如動輒就指責抱怨要求別人的壓迫者。

 

只有當我們明白這三個角色其實都是自己時,才有可能走出這個迴圈,減少生活中的痛苦和衝突,而做回真實的自己。

 

文/圖 參考資料:

https://reurl.cc/20gg6O
https://reurl.cc/62llX5

 

示慧老師「原型力量開啟天賦」社團分享內容

---

2021.11.19近期的體悟是:
療癒師或助人者
總會容易慣性不自覺陷入拯救者的角色 而越線
最好的方法 就是讓自己成為教練
協助釐清並啟發潛能後 把問題交還給個案
退位 讓三角關係不成立
讓對方 靠自己的能力與智慧
單純的 一對一詢問 一對一的解決問題
 
---
當受害者變成創造者,
心態上就能從被動的乞求,轉變成主動的創造。
原本,注意力全在自己的問題上打轉,
現在轉移到自己的能力上,看見自己能做什麼改變。
教練則取代拯救者的角色,
教練的功能絕不是代替球員上場比賽,
教練幫助創造者釐清自身問題,並啟發更多的可能性,
他的目標便是找出每個人的潛能,並試圖把它激發出來。
挑戰者不再像施壓者那樣,不停透過指責來強調問題的嚴重性,
相反的,他把問題轉向目標,並重拾力量,選擇挑戰,
往目標前進,而不在受困於問題,難以向前。
如果說戲劇三角精確地描述社會、家庭到個人層次的衝突行為,賦能三角大概就是一個精闢的解方了。
角色的變化,就得以先帶來心態的變化,更甚者,成為制度標準的模型,許多創新公司的制度,幾乎都可以看到賦能三角的影子。
改變角色,讓施予更有力量。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玉-Fanny 的頭像
    小玉-Fanny

    涅槃之愛~Nirvana

    小玉-F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