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所有的人際衝突,
皆是真實的自己與所期望的自己之間發生的衝突,
而造成衝突的真相是自己的各種意識思想維度。

人都把這種情況理解為與別人發生了衝突,
真相其實是期望“獲得認同的自己”,
與“沒有獲得認可”的自己之間的衝突。

接受並尊重這種反對的觀點,
反而可以增加自己看待事物的視角,
增加意識整合的維度。

本來是增長認知的機緣,
若是能拉高視角、旁觀一下自己,
在各種滔滔不絕的爭論中,自己從中究竟得到了什麽,

如果在這個過程在得到的只是情緒,甚至辯出了戾氣,
爭贏了也未必為關係和諧加分

還有可能變成一種與濫用喉輪
好勝雄辯的惡習。

衝突,不過是一面鏡子,
映照出來的正是期待的那個自己,
與現實中的自己之間的差距,

映照出來的是自己可以抵達的各種維度,
提醒自己應該立即行動,縮小差距。

真正的真理無需爭論、爭辯的,
不同的角度有什麽可以爭的都是『相對的』,
我站在我的角度,你站在你的角度。

即使彼此可以互換角度,你站在我的角度,
看見的仍然是『自己想看見的』,
能描述出來的仍然是『自己的感受』。

同一種角度不同的描述,
又有什麽可爭的,

不同的描述源於各自人生經歷帶來的不同的感受,
你有你的感受,我有我的感受,又有什麽爭的必要。

離開各種角度和各種描述,
剩下的就是真實,就是事物完整的實相,
真理無需爭辯---真理即天地間的道法、秩序。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本是多元的,本就有各種角度,
更要感謝那些帶給你絕對真理的人,
體悟真理才是人生的智慧。

一個人若只是喜歡氣味相投的東西,
或是只順從、拍你馬屁的人

相當於你只是從『幾個點、幾個面』去看這個世界,
自己再怎麽深入下去,也只能是物以類聚而已。

人類文明『倒退』的演化及最血腥的模式就是『剷除異己』

但“異已”其實就是自己壓抑隱藏的陰暗面
或是另外一些人生的可能性,一些你的智性無法看見的高維度視角

算是一個人能去豐富自己內在的一個門檻,
跨越進去,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風景。

文/ Niseema Tsai

 

-----

 

我們通常為家人或戀人做一些事情時,
都會「以愛為名」,
認為這些都是基於為對方好的心意,
所做出來的行為。
然而,如果我們的所作所為,
並不是對方想要的事,
還可以稱之為愛嗎?
我們想要控制自己心愛的人的意圖,
遠超過自己的想像。
我們口口聲聲說是愛著對方,
但是一旦對方不按照自己的意思來行動,
就會大發脾氣,
甚至怨恨對方,並試圖阻止對方……
一樣是「以家人之名」
卻有非常不一樣的角度思考跟詮釋
我們願意覺察並照顧自己的需求嗎?
我們能傾聽與同理對方嗎?
我們能持續對對方表達善意嗎?
我們願意持續跟對方討論嗎?
最重要的是,
我們內在感受到的,是不安還是愛?
 
 
-----
「如果你越來越冷漠,你以為你成長了,但其實沒有。
長大應該是變溫柔,對全世界都溫柔。」
成熟,是對很多事物都能放下,
都能慈悲,願以善眼望世界。
—— 麥洛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玉-Fanny 的頭像
    小玉-Fanny

    涅槃之愛~Nirvana

    小玉-Fa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