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妙法蓮華經 ep.87---淨界法師
觀念改變,格局不同。
提升改變我們的知見&修行觀念,不需特別改變權法修學的法門
從三乘法的因緣觀(本質生滅)
優點:
可從十法界染淨因果差別相中,產生明確取捨而增上。
缺點:用凡夫的心有所得去修觀,易產生堅固的法執。
心不安定(心隨妄轉),就會容易處於被動狀態,牽扯不清
從因緣觀(格局小),把自己定義為生死業障凡夫,對我們非常不利
因為我們會陷入煩惱跟業力的糾結思考,落入生死業障
只會得到結論---煩惱難調伏,業障太深重。(自我設限)
不要順著因緣去觀,要迴光返照
因地錯,格局就跟著錯
因地發心不正,純就因緣論因緣,懈怠後煩惱業障還是存在。
長時間內心的活動(顛倒妄想),
若用短時間的法門,短時間的修行處理
就要先會歸一念心性,拿出自己的摩尼寶珠(智慧)與因緣互動
先回歸本來面目(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稱性起修---信解本自清淨具足(一念心性即空清淨),借因緣所現之假相(如夢如幻)來修真(改變內心的活動),重點不在「斷」,只在於改變,所以不需糾結在過程
諸法因緣生滅,不能安住,只能練習調伏。
-----
我們的真如本性
就如同那片抬頭可見,萬里無雲的湛藍天空
只是有很多時候
我們讓自己事情太多
被外在分散了過多注意力
雲層太厚 空氣太灰濛
所以需要穿過層層障礙
才能重新看見最真實的自己
飛機划過天空會留下痕跡
但也只是暫時的
雲層也不可能永遠不動
總有一天會消散
如果要在生活中訓練認真帶覺知
其實身旁發生的每件小事情
都可以是教會我們什麼的導師
-----
研讀經典之後,
生活中常常會有不少共時性的故事可以實證舉例,加深印象,
也蠻酷的~~~
早上載小孩出門上課,抬頭看見那片天空,突然有了這番領悟~
上班時聽法師講經,剛好提到這個點~



今天載小孩上學返家的時候
在停紅綠燈時看見了一位最多50歲的女士
穿著拖鞋 身著悠閒家居服
也許是剛睡醒沒多久
車子停在7-11的這一側
走人行道穿越馬路到對面早餐店
但就是不帶覺知(看到斑馬線+沒車)就走過去
走到接近馬路一半的時候 左右雙方是綠燈
身前的車子開始往前移動
她嚇到了 (彷彿剛清醒過來)
發現是自己闖了紅燈 馬上又想往回衝
後方的車子急踩煞車
她又嚇了一跳回頭走
另一邊的車子也是急煞車
兩側的車子被她嚇得不輕吧~
不帶覺知 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瞎忙什麼
全靠反射神經在做事
也許也會帶給身邊的人不少困擾呢~
馬路上真的蠻有趣的
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
很多時候,過程怎麼穿越其實並不一定那麼重要
重點是---我們在過程裡,最後收獲了些什麼,不是嗎?
人生狀態總是起起伏伏的變動流動著
重點在於自己在當下做出了什麼選擇
選擇帶不帶著覺知,選哪一條路進行體驗
就像有時候我們也許只是剛好遇見了某些人的低潮片段
但,並不代表這些人迫切需要幫助,
也不代表他們永遠都會陷在谷底。
也許,每個人都還在解題(學習)的路上…
只是有些人喜歡探險深入有難度,有些人偏好輕鬆簡單擦邊球罷了~^^
-----
有些人修了半天,永遠是---弟子心不安,業障深重。
那是因為一開始就走錯了~應該要跟修學能夠對接。
透過五種法的修學---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思惟消化成心中的智慧的光明。
真正有體悟了,就是隨喜---對理論的隨順歡喜
(能於一念心中,廣解一切心一切法皆是佛法,無有障礙。)
對《法華經》的修學,要達到兩個重點:
1、聞持---基本的信解
2、隨喜---深入的觀照
心外求法不長久(生滅)
稱性起修不退轉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