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67-69
初地以後就沒有所謂根機的差別---方便有多門,回家以後大家都一樣。有禪定、有福德力都能夠有神通,但是它的關鍵在於它的變化。重點在於禪定的深淺與禪定的運用。
成就初地以後有兩個選擇:
一、簡單方式的成佛---直接到穢土成佛,不用大費周章去成熟眾生,莊嚴國土,直接假借一個母胎出世,隨順眾生的業力投胎,八相成道,陪著眾生成長、生老病死,從這個地方弘法。
穢土成佛的重點,在於大悲示現。因地比較短,所以他本身沒有花很多時間去莊嚴一個國土。(ex:釋迦摩尼佛應化)
二、淨土成佛---必須要先發願,行六度,創造清淨的國土,還要跟眾生結緣,以同願同行招感志同道合的人,過程複雜。
不走出過去,怎麼面對未來?
往生是要更換跑道的,竭誠自可轉凡心。
練習放棄主宰,才可能順從本願,一心歸命(我空),讓過往的業力沉澱,從過去的業力裡走出來。人事地物都不要主宰,把無明與我執拿掉。凡夫喜歡強作主宰,所以處處創造業力的相續。相逢就是有緣,千萬不要想去改變任何人。
「我」還在,就沒有順從
不斷打妄想->躁動不安
沒有投入=嘴巴念佛
少管閒事=隨緣度日,該怎樣就怎麼樣。
外火=業力變現的果報,五蘊無法改變,只能遠離。
內火需調伏(滅)的方法---借相修心
只有外境,沒有妄想=有境無心,最怕的是心境皆有。
來剌激我們的人跟自己一定有業力的牽扯。
會痛苦,通常是自己欠對方多一點。越親近的眷屬會讓自己起越大的煩惱。(陌生人感覺比較無所謂,推心置腹的親朋好友才會讓自己痛)
一念心性,本來清淨。如果站在業力的對立面跟它對著幹,一定失敗。因果的建立是心作心是,由心造作業力,變現果報。而業力沒有道理可言,如果妄想中有業力,就無解了。
到底怎麼走,現在要先想清楚---借相修心,不是直接修那個相。
把自己的內心活動畫一條曲線,會發覺內心是有一定軌範的。
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相應的法門,引導自己欣求極樂,畫出藍圖。
生命沒有保持原狀,心也是動態的,生命的經驗只會增加妄想。十信位的菩薩是進進退退的,保持不退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讓自己進步。(保持大樹的水平,就是要不斷吸收法水)
法法之間可以互相資助,互相作用,沒有一定要怎樣。可以不變而隨緣,變成草,再從大地變成一棵樹。
諸法因緣生是最基礎的,一切法本來是畢竟空的。一個人一定要把自己逼到畢竟空以後,才會畢竟有,才能契入一心真如。
-----
法門要能契機,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但要能做到真正的隨順,卻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
代表要能放下過往階段所有,讓自己不斷成為空杯,才能順著流走,承接與接受全新的事物,而不帶任何評斷與標籤。
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一樣多,專注在某個領域,最後成就的某個次第自然相對就高,而其它的部份肯定就相對弱。如果選擇平均分配,那麼成就的每個區塊也就只能達到普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