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聽一位朋友說過,他曾參加過一個課程,課程中有一個小遊戲,兩人一組演練。
一人要一直對著另一人說:『yes?』
另一人只能回答:『No』
如此一直重複,直到回答者說了Yes,才結束。
這個小遊戲讓我的朋友最後留下了眼淚。
在生活情境中,妳敢拒絕別人嗎?有人礙於人情、面子等等,而不擅於拒絕他人。
而妳我在生活中、工作上,是否也在等著某人『接受』、『認同』、『點頭』『Say Yes』?當別人拒絕你的邀約、請求、銷售,當下的你如何自處?
相信沒有人不喜歡被認同,接受、與讚美,而當期待落空,事與願違的時候,就是一個讓妳成長的機會,讓妳體悟到:『接納、臣服、隨順』永遠是快樂自在的妙方!
-----
禪修不光是坐在蒲團上,在行住坐臥中,
只要心以智慧覺照每一個身體姿勢,
就是在禪修。
正精進意味著長時間堅持不懈,
然而正精進絕不是拼命聚焦,
正精進絕不是控制、強迫或壓抑自己;
急求進步就無法全然地覺照當下
拼命聚焦是源自對禪修的貪嗔痴。
越專注或聚焦於某處,就越耗用心力;
於是禪修就變的又難又累,
當你閉上眼睛開始禪修時,
你可能會覺得,怎麼一下子有這麼多妄念.
其實每個人心裡一直都有這麼多妄念,
只是你從未發覺,因為當睜著眼時,
心更多地注意外境,
而較少注意到妄念的存在。
心散亂是一種自然的心理活動;
總想推開散亂就是不接受自然的本質,
一旦能接受散亂,也就是有了正確的態度,
就更易於觀照散亂,
靜坐新手會常常迷失在妄念裡,
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日久功深,你就能觀照
散亂「只是一堆妄念」,
而越來越少地迷失於妄念中。
心散亂不是問題;你認為心不應該散亂,
這種態度才是問題,外境不重要,
你怎麼看外境才重要。
靜坐體驗到寂靜並不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知道和理解:
為什麼寂靜生起以及為什麼寂靜不生起。
覺知你自己,首先要承認
自己的心中是有煩惱的,
這是一切禪修的前提。
佛陀沒說,我們不應思考、談話或做事;
佛陀說的是,我們應在思考、談話或做事時,
被智慧而不是被煩惱驅動,
煩惱是菩提的一部分:別排斥煩惱。
曾有一個禪者因煩惱消失得太快而失望;不是因為她想要有煩惱,
而是因為她熱切地想要從煩惱中學習、熱切地想要理解煩惱。
煩惱只是煩惱,
每當你過度認同煩惱或排斥煩惱時,
你就是在滋養煩惱。
永遠記住:不是「你」去除了煩惱,
是「智慧」去除了煩惱。
當你綿密地觀照時,智慧自然而然地展開,
禪修的目的是增長智慧,火候到時,
觀智自然瓜熟蒂落,
靜坐是為了認出、理解並超越煩惱,
如此智慧才能增長。
以開放的心面對每一個禪境,
別急著下結論,持續不斷地、
徹底地觀察並檢查你的禪境。
武斷地下結論使你無法獲得更深的理解。
培育瑜伽靜心覺照是持續一輩子的事,
不必著急焦慮,關鍵是以正確的方式禪修,
這樣你所學到的就不只是在禪修中心有用,
也在日常生活中有用。
靜心禪修是一輩子的事,
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
既要如履薄冰培養覺照力,
又不能太嚴酷;
太嚴酷了會緊繃和不自然,
一旦知道了怎麼放鬆,
你就能敏銳地知道該用多少心力、
何時用力太過以及如何節約心力,
最後記得:別把禪修局限在閉關中心;
把禪修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離開閉關中心時,帶上你的禪修。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