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什麼是交趾燒?
交趾陶,又稱交趾燒,是清末隨著閩粵陶匠移民傳入臺灣, 台灣的交趾陶發展,以葉王的交趾陶為開端,他以白土、金門土、木節土等混合,之後再用雙手及竹篦將陶土片貼合、修飾,然後經一千至一千百度高溫索燒,再以粉釉細土著色,讓色彩更絢麗,之後在以八百至九百度窯燒,由於陶土塑性好收縮大,高溫不易裂,因此製作不易,塑造題材則以花鳥、人物、走獸為主。 交趾陶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台灣民間簡稱其為「交趾」、「交趾尪仔」、「交趾仔」,一般廟宇中有許多交趾陶塑造人物,而「尪仔」在閩南語正是「人物」的意思。
交趾陶早期多應用在台灣寺廟建築裝飾,而現在則漸漸成為一般民間收藏的藝品。此外,交趾陶內容大致為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或者歷史文學,前者應用多在祈福,後者教化作用較多。傳統題材「人」為中心,搭配其他動物、植物..等。 而交趾陶多設置在寺廟高處,大概位置在牆堵(腰見位置堵、身堵、水車堵、裙堵)、大脊、博脊、規帶、山牆鵝頭、鳥踏、墀頭、照壁等。主要特色在於寶石釉彩、晶瑩剔透,因此已經慢慢的從廟宇走入一般民間的客廳供人珍賞。 嘉義是交趾陶的故鄉,日本人甚至稱他是「嘉義燒」,所有藝師都在嘉義學藝。
二、#葉王
葉王,本名葉獅,字麟趾,出生於道光六年(1826)諸羅打貓(今嘉義縣民雄鄉),清光緒十三年(1887)歿於嘉義市羊稠巷,享年六十二歲。葉王是台灣交趾陶宗師,也是具有文獻記載在台灣出生的第一位交趾陶藝師,葉王因技藝精湛而獲【師】之稱號,美名為【王師】,世遂稱為【葉王】。
葉王出生後曾移居台南麻豆,後又遷居於嘉義市內。葉王幼時曾受到他的父親葉清嶽的薰陶。當他們遷住在麻豆時,葉王尚年幼,因此常在墓地曠野牧牛,閒暇時則以泥土製作人物動物之像,擺佈戲劇場面為樂。某一天,有一群應聘到台南建築兩廣會館的廣東匠人經過此地(其中有交趾陶師),見葉王泥塑技術精巧,歎為天才,於是交趾陶師和他的父親商量,收葉王為門徒並帶往台南,之後交趾陶師將交趾陶的蘊奧,藉燒製兩廣會館所需陶器之便,傳授給葉王。而後葉王慢慢的成為嘉義交趾陶的開基者。
三、#葉王的作品特色
葉王作品沈雄古逸,用色沈著穩健,尤其是人物表情生動,造型豐富,典雅質樸,獨創的胭脂紅、翠綠等色釉,堪稱一絕,並享有「葉王交趾燒」的聲譽。
其作品曾參加巴黎萬國博覽會展示並且入選技術組的成就,而後技驚各國,繼續典藏於法國巴黎羅浮宮「國際藝術館」之中,可堪稱國寶級作品。
30到50歲左右,是葉王生命中創作力最盛的時期,交趾燒精品多於此時期製作,其中屬學甲慈濟宮的作品最有名氣,而慈濟宮也是目前將葉王的作品保存得最良好,藏品數量也最豐富的地方。目前全台看得到葉王交趾陶的廟宇僅剩臺南學甲「慈濟宮」與佳里「震興宮」兩處,而這兩地也曾遭竊,以致葉王作品所遺不多。
清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慈濟宮做整體性的翻修,禮聘交趾燒大師葉王做壁堵及屋頂的裝飾,葉王把慈濟宮當作他作品的展示場,將他拿手絕活 ─ 交趾燒,創作數百件的嘔心瀝血作品,安放於廟頂中脊到正殿內壁堵,以及後殿兩邊十八羅漢上面的壁堵,前後總共花了他兩年多的時間才完工。
葉王交趾燒作品有很多是以歷史故事為主題,如:
孔明獻西城、狄青戰天化、粱武帝昇道、二十四孝、六愛、八仙、殷郊上犁頭山、百忍堂、七賢過關等,一百餘件。
葉王交趾燒的題材類型,可以簡單的區分為:
人物故事、動物、植物與器物四類。
人物故事一類,又可細分為信仰的神明,與歷史、小說人物故事。馬、驢動物類則以座騎為大宗,如八仙座騎的牛、麒麟(或象)、鹿(或梅花鹿)、虎(或豹)、獅、象、蟾蜍,與八仙過海所騎乘的水族,如蟾蜍、龜、魚等。
四、#交趾陶的特色
1 交趾陶屬於低溫的多彩陶系: 源自唐三彩,默默的在民間延續與成長,
到清代更受外銷貿易的影響,以及低溫釉的盛行,使得他的配釉方式受江西景德鎮釉上彩、山西的琉璃與法花彩,及西洋傳入的琺瑯彩的影響,而由早期的三彩/五彩發展轉變成今天的多彩交趾陶。
2 基本的釉色: 白色/古黃/淺黃/濃綠/海碧/寶藍/紅豆紫/胭脂紅/黑色/透明為其基本釉色。另可調配到上百種的釉色。
3 造型手法: 以雕塑為主,無拘束。利用小件模具能使作品更為細緻,例如:獅子的捲毛與細緻的紋飾也摻雜著捏麵的手法,顯示出作品的飄逸感,造型與設色給予人的一種親切,耐看又很親近。
五、#製作過程與材料
1 採集陶土: 主要原料是陶瓷土,而台灣較有名的陶土有鶯歌/大楠的黑土苗栗灰土/南投黃褐土/北投土/金門瓷土等。
2 構圖: 先計劃要作什麼樣的作品,例如鳥獸/山水/花卉/水果/器皿/神仙佛道人物等.必須思構圖案,這些全靠個人的智慧與喜好去創作、發揮。
3 造型:以雕塑為主,不拘束,也可手捏製作或利用模具均可。陶瓷作品厚薄度愈均勻,燒火時較不會裂,模具製造又分兩種:一種是壓模,另一種是將陶土拌成土漿,再以陶漿灌入模中,利用模具作品的厚薄度比較容易掌握。
4 修坯: 細膩的裝飾或刻或雕,線條是否流暢自然,每一件作品能否栩栩如生,就看修坯的技藝工夫,才能達到畫龍點睛之妙。
5 陰乾: 修飾完成後,自然陰乾,因為手工作品接點愈多,厚薄度就愈不均,相對的問題也愈多,絕對不能曝曬,慢慢陰乾可減少破裂。
6 素燒:完成陰乾之後放置窯爐裏燒烤,燒烤的時間也隨著作品的大小
厚薄來決定時間,通常都在10~16個小時之間不定,素燒溫度約在攝氏1170度。
7 上釉: 交趾陶釉是金屬與自然鑽石的合成,基本釉色約九種,但設色巧妙的安排,需靠各人的修行,來決定交趾陶能否呈現晶瑩剔透,艷麗/樸素,雅而不俗的色彩。
8 釉燒: 釉燒的溫度約在攝氏九百度,經由氧化焰燒成的時間大約六~七小時,因此在裝窯時也需要注意空氣的流通。
六、保存與保養
1 保存:早期的交趾陶已經很稀少,他原本的功能廟宇的裝飾者居多,
而在材質的管理上並不那麼嚴謹,所以易碎,保存玩賞較為擔憂,因此,建議以錦盒包裝來保護。而現今的交趾陶,在保養與保存上較為容易,經過現代的研究改良,及溫度的提昇,陶土原料的選擇/造型功能的考慮,都有很大的進步,故收藏或賞玩,保存都很容易。
2 保養:一般灰塵可用長毛筆刷輕輕拂刷,或以濕布輕輕擦拭即可,
但很細微的部份要小心注意,移動拿取時儘量拿物品的底座或比較可著力的地方。
3 包裝:包裝時一定要避免直接與硬的東西接觸碰撞,一件作品一個
箱,內用保麗龍泡泡粒填充即可,或者以錦盒包裝。
2005為了完成台灣史的報告,我們這一組的人,居然選在期中考期間,跑到學甲慈濟宮……真是夠瘋狂的。重點是---大家的書都沒看完。可想而知,隔天的考試(台灣史)就考得不怎麼理想了~~~>_<~~~期末考一定要努力。不過,也因為如此,才能參加這麼一場如此精彩、完整的盛會。
不過…由於太過盛大,所以總覺得我們拍出來的照片及影片,有一種混亂的感覺。(而且…居然沒拍到重點,真是太可惜了~~~)看來,我們事前的協調、準備,似乎沒有達到某種共識,這也是一番新經驗啦!只是時間太晚了…不能完全待到結束。但是要離開之前,我有看到一幕特殊景象,可惜相機不在我身邊---通常我們台灣的習俗,排成一排…是為了要鑽橋底…但是,我看到的卻是好幾個戴著人面面具的女生,拿著紙傘、戴著手套。然後,就摸了每個蹲在地下的民眾的頭一圈。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到這種景象,不知道它代表著什麼意思?!至今還是一個問號。
-----
昨天,看完了陳郁如的「#陶妖」,今天又正巧回頭看見自己大二時的這份通史報告,對這樣的歷史流傳&文化藝術創作作品,更增添了一份敬畏與感動。^^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