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乘佛教中,菩薩欲成佛道所實踐之六種法門,
稱為「六度波羅蜜多」,簡稱「六度」。
此六個法門可以度人,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人。
也可以說,度人就是度己,度己也就是度人。
所謂六度,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六度不光是叫人要布施,叫人要持戒,
主要是鼓勵我們自己要布施、持戒。
南傳佛教認為布施是在家信徒的责任,僧眾比丘不可以布施给信徒。但當初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就曾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為什麽现在僧眾不能布施給信徒呢?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彼此都有關聯,怎麽能不布施呢?布施如播種,在家信徒布施才能有收成;出家僧眾,難道不播種就能有收成嗎?一般寺廟道場都叫信徒要布施,不少人聽到要布施,總覺得犧牲太多,信仰佛教實在很辛苦,划不來。
談到受戒,不是這個不能,就是那個不能,感到很多的束縛,我不受戒就好了,何必要自找苦吃呢?
其實「六度」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一般人不懂,以為受戒會有許多的限制、束縛,因而不敢受戒,實際上受戒對自己是有極度自由的空間。為了自由,怎麼能不受戒呢?

「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拳頭伸出去,你還會有力量嗎?所以,忍辱是養成自己的力量,擔當這世間的苦難。從忍讓裡增加人缘、增加智慧、增加慈悲、增加力道,因此忍辱不是吃虧,其所利益,無與倫比。

唯有經過自己努力流汗耕耘的結果,才會有甜美豐碩的果實。從精進中獲得的快樂享受是無限的,否則再好的良田,如果不勤於耕種,如何能有收成?

的。一般人以為坐禪要眼觀鼻,鼻觀心,所謂老僧入定,如如不動,否則不容易入定。實際上,禪定是能動能静,能化能聞,能有能無,能大能小;禪定是無所不能,搬柴運水是禪,喝茶吃饭是禪,行住坐卧是禪,語默動靜、揚眉瞬目都是禪。生命中有了禪,自能隨緣放曠;任性逍遙,大千世界在我的禪心之中,哪裡是刻板的坐禪呢?

所以過去解釋六度都認為很難,其實六度對自己是大修行,有大利益,完全是為我們施設的一種得度法門,是追求快樂的法門,有什麼不可行呢?
全站熱搜